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4166763A(43)申请公布日2022.03.11(21)申请号202111372334.8G01N15/08(2006.01)(22)申请日2021.11.18E21B49/00(2006.01)(71)申请人西安石油大学地址710065陕西省西安市电子二路东段18号(72)发明人刘雄张洋周德胜刘顺王海洋任龙王瑞飞刘娅菲高千(74)专利代理机构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代理人姚咏华(51)Int.Cl.G01N21/29(2006.01)G01N30/02(2006.01)G01N13/02(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4页(54)发明名称一种计量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量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的方法,包括如下过程:对岩心薄片依次进行抽真空、饱和水、饱和油、水驱油以及油反驱水,并获取饱和油、水驱油以及油反驱水过程中岩心薄片的显微镜照片与色谱图;通过所述显微镜照片与色谱分析方法,识别驱替滞留和毛管力滞留,通过驱替滞留和毛管力滞留获得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本发明有效的将毛细管力作用的渗吸滞留量与其他力作用量区分开,从而实现对渗吸滞留量精准计量。CN114166763ACN114166763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计量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过程:对岩心薄片依次进行抽真空、饱和水、饱和油、水驱油以及油反驱水,并获取饱和油、水驱油以及油反驱水过程中岩心薄片的显微镜照片与色谱图;通过所述显微镜照片与色谱分析方法,识别驱替滞留和毛管力滞留,通过驱替滞留和毛管力滞留获得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计量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岩心薄片进行饱和水时,采用的水中添加有甲基蓝,直至岩心薄片中的岩心颜色无明显变化时结束饱和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计量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岩心薄片进行饱和油时,采用的油中添加有油溶红,待岩心薄片中的岩心的颜色无明显变化时结束饱和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计量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岩心薄片进行水驱油时,采用的水中添加有甲基蓝,待岩心薄片中的岩心颜色无明显变化时结束水驱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计量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岩心薄片进行油反驱水时,采用的油中添加有油溶红,待岩心薄片中不产水且岩心薄片中的岩心颜色无明显变化时结束油反驱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计量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岩心中的某一个区域:若油反驱水后岩心的颜色不变且依旧是蓝色,表明该区域为毛管力滞留;若油反驱水后颜色变为红色,表明该区域为驱替滞留。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计量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色谱分析方法将水驱油与油反驱水后的岩心薄片的照片进行色谱分析,得到毛管力滞留以及驱替滞留的滞留量的百分数。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计量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岩心薄片进行抽真空后、饱和水后、饱和油后、水驱油后以及油反驱水后均进行静置,使得岩心薄片中的岩心中毛管力充分达到平衡。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计量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岩心薄片包括岩心以及设置在岩心两侧用于将所述岩心封装起来的载玻片(2),载玻片(2)的一组对角位置分别设有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均与所述岩心连通。2CN114166763A说明书1/5页一种计量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油气藏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量致密砂岩油藏计量渗吸滞留量的方法。背景技术[0002]“体积压裂+渗吸采油”是当前致密砂岩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式,数万立方米的压裂液以高排量泵入地层,形成大规模人工裂缝网络的同时,压裂液在较大毛细管力作用下进入孔喉,驱替油相产出,从而有效提高单井产能,这种毛细管力作用下的润湿性流体自发的吸入孔隙中排驱非润湿流体的过程就是渗吸。渗吸采油实质上是一把双刃剑,更多的渗吸置换意味着更高采收率的同时也预示着更为严重的水锁伤害,被毛细管力吸入的压裂液被滞留下来堵塞喉道,影响后续流体的产出。[0003]渗吸是由毛管力引起的,现有静态渗吸技术、动态渗吸技术所得出的实验结论为“渗透率越大,渗吸置换效率越高”、“界面张力越小,渗吸置换效率越高”;而由毛管力方程可知,“孔喉结构越小、渗透率越小,渗吸置换率越高”,两种结论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导致目前研究的渗吸滞留量对衡量渗吸采收率带来一定的误差,不能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