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医院电子病历管理论文1我国电子病历的现状在欧美一些发达的国家电子病历已经由研究的阶段进入到了实用的阶段[2]。根据美国1998年的管理系统那个协会已经卫生信息所调查的结构证明在美国已经由1/3的医疗机构正在引进或者是已经用于了电子病历系统[3]。北欧的一些国家在部分的诊所已经对电子病历普及了。现在我国大多数医院的信息化只是处于一个管理的基础上很少有医院对临床上的管理信息进行新的尝试建立医疗工作站以患者的信息为重点围绕患者的诊断治疗从而实现患者病况的收集、处理、整理、储存等。我院经过近几年来的对各个科室的电子病历试点我院的电子病例系统主要包括了这几方面的内容:门诊急诊工作站、会诊系统、监控系统、医护工作站、医嘱系统、科研系统、查询等其他的系统通过这些工作站和系统对患者从进医院到出院的全部过程均都实现电子化。例如患者的进院首先是挂号工作人员输入患者的基本资料或者是将其就诊的卡号输入到电脑中调出患者的资料在核对了之后打出挂号单。患者拿着挂号单到所就诊的部门候诊经过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之后患者便可以去缴医疗费用缴费完成之后该名患者的信息将传输到药房患者便凭缴费发票和药单到要药房取药。发药员要在核对了患者的药方无误之后才能给患者发药与此同时还要在计算机上进行输入确认系统将会自动给取消该处方的序号。对于放射科计算机能够直接从CT机以及超声检查设备中提取出患者的图像当患者在复诊的时候能直接从计算机上调出患者以往的病历。与住院的患者进过登记之后信息将传送扫住院部护士的工作站对住院期间患者的所有的费用将传送到住院系统进行计费患者在出院时患者在院内的一概费用将传输到出院处。2我院使用电子病历管理后的的利弊2.1电子病历的优势之处进过近几年来对电子病历的使用使用的电子病历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提升了工作效率尤其是相对于纸质病历来讲电子病历有着明显的优势。2.1.1完善信息的储存数据传统的纸质病历根部没有办法保证完整的数据经过长时间的放置字迹可能会看不清楚因为纸质病历的局限性致使病历切片、CT、B超等各种成像造影的检查以及手术监护、康复治疗、透析的治疗等各种检查不能被保存最终记录在病历中的只是简短的报告或者是部分简略的影响资料还有一些医生的嘱咐等。电子病历能及时、正确、完整的储存患者的资料还能及时的调出需要的资料;例如病历切片、CT、B超、X射线、图片等各种成像造影的检查以及手术监护、康复治疗、透析的治疗等各种检查的信息都能一同储存在电子病历中并且还能分类管理为我院的医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2.1.2降低院内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益因为电子病历多数是使用Word文档的形式能为医院提供大量的病历模板极大的方便了医护人员的记录人尤其是减轻了临床医生写病历的负担还提供了工作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方便医生的查询不需要打印之类的降低了医院的成本。2.1.3提升我院医疗的质量使用电子病历之后能在医院内的各个部门、科室等都能查到患者的全部病历记录而且还能真正的实现病历的监控从而规范病历的"书写"以及院内各项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以便于提升医疗水平和质量。与此同时使用的电子病历还能为医院提供一些知识库和预警系统能对有配药禁忌以及不恰当的治疗方式给予及时的提醒而且还能为医生提供最新、最全的临床医学的病历以及医学方面的刊物让医生在闲暇的时间能及时的补充自己的知识从而帮助医生提升临床是哪个的决策能力和水平。2.1.4为查阅和储存提供方便我院使用的电子病历拥有永久保存、不腐烂、不变质还能耐腐蚀、耐热等的功能从而避免纸质病历的质变、霉变等损坏的现象等。在储存方面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只是需要借助一些信息储存介质即可。对于医疗人员来说他们不需要东北西跑东找西找只需要做在办公室在自己的电脑终端上查询患者的资料还可以委托数据中心进行打印、查找、传送或者是复制等。2.1.5安全、保密、可靠实在电子病历的保管主要是通过分级的保密管理管理方面设立查阅、输入、修改以及使用的粉剂授权得能更好的保障电子病历的使用加之已经安全性。同时该系统还能提供数据的恢复及备份的功能可以保证数据在受到外界的影响或者是破坏的时候能最大限度的被恢复。2.1.6电子病历的实效性较强病人在接受医生的治疗同时就授予了医生有看患者资料的权利这样能帮助医生更好的、迅速的、准确的、直观的了解患者以往的病情、治疗的情况等避免患者对病史的遗漏和叙述方面的错误从而能使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患者尽心救治。2.2电子病历存在的问题电子病历找使用的过程中既有优势那么也会有问题。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介个方面。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