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中三年中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没有离开过课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跳出课本范围即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也只能是解题能力而已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难得到培养。相反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立足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如果我们长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高考的成绩不但不会下降而且会有很大的提高。不少学校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就其特点来说可以分两大类:其一是专题性研究。其二是非专题性研究;就其内容来说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关于语言的研究其二是关于文学的研究。下面就专题性研究和非专题性研究谈谈我个人的有关体会。一、非专题性研究这里所说的非专题性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研究学习。它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体现课本中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本体性研究。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研究意义的深层次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⑴设计研究性问题这类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不过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是鲁迅先生在五位革命作家遇难两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经过分析此文只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透彻的理解全文的主旨即:①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作者为什么要记叙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经过;③惯于长夜过春时一首诗在全文中的作用。在预习时先把作者的生平简历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这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2)组织专题探讨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辨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①六国破灭之我见;②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为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摒弃传统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说法创造出自己的新感觉、新认识。但是要验证这种新认识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否有几分道理就必须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接受大家的质疑充实自己的论据驳斥对方的观点。在交叉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过程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使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研究的问题是你同意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这种说法吗?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关于她断臂的故事大家已经不陌生但是如何去鉴赏她残缺之美却无从得知通过学习课文通过大家的讨论辩论同学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目的得以实现。(3)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撰写论文是指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最终的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撰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一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写出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这些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并且在表达上也有提高有的也很有文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消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的目的。2、延续性研究。根据课文内容派生出有延续性意义的问题继续研究主要在课外时间里完成。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以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学生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有必要把这些问题延续到课后。有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拟定有的问题由教师来拟定例如《滕王阁序》的问题是“有人评论王勃的《滕王阁序》具有‘四美'谈谈你的看法”;《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阐述的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石钟山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考察经过和结论的偏颇等等。不要求学生课课都写可以在一学期中布置的十几个题中选择一两个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