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分析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55例脑梗死患者对所有患者给予系统全面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比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在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显著降低同时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康复护理;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研究分析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该疾病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通常脑梗死患者会遗留下较多的后遗症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偏瘫、肢体麻木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2-4]。本文探讨了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55例脑梗死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所有患者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2.3±5.6)岁;体重50~80kg平均体重(61.3±5.2)kg;文化程度为5例本科、16例大专14例高中、12例初中以及8例小学。收治的55例患者均为初次发病临床主要表现症状包括:偏瘫、手脚麻木、神经功能损伤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所有患者均通过颅脑CT以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后确诊。1.2护理方法对收治的55例患者均在通过治疗后生命体征恢复平稳的基础上对其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由责任护士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针对患者因陌生环境以及对疾病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抑郁、焦虑以及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向患者以及家属讲解康复训练对促进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的重要作用向患者介绍经康复训练后恢复良好患者的成功事例以增强患者对治疗自身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其次是卧床期指导对患者睡姿以及坐姿进行正确指导保证患者各关节位于正确的功能位置防止关节产生挛缩。体位主要以侧卧为主每2h变化一次体位;最后是下床期间指导在责任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患者完成坐立与站立等基本动作。同时根据患者可承受的强度范围内进行康复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时间由短到长应注意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1.3临床疗效判定指标临床疗效判定指标主要可分为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两个方面其中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判定主要通过USA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主要标准可分为基本康复、明显改善以及症状无变化其中基本康复主要反应特征为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降低同时病残分级为0级各功能指标基本恢复以前正常水平;明显改善主要反应特征为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有所降低病残等级为1~3级;症状无变化主要反应特征为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甚至有进一步加重的迹象;生活质量判定指标主要通过巴塞尔指数(Barthel)进行评分。内容主要包括:吃饭、如厕、大小便失禁情况、平地行走以及上下楼梯等方面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计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2结果通过康复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显著降低同时Barthel指数均明显上升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3讨论通常脑梗死患者经过治疗后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便可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患者通过被动与主动的运动等训练从而刺激神经元达到兴奋状态有效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重建同时对患者呼吸、消化、免疫功能以及心理状态等产生积极的影响[5]。本文通过对5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针对脑梗死患者需要进行重点康复护理干预方面主要包括;认知能力、卧床正确体位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在康复护理干预期间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康复训练方案应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切忌急于求成。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康复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显著降低同时Barthel指数均明显上升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明显。进一步说明对脑梗死患者采取系统全面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成巧梅宋葆云李玮等.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