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摘要:本文提出了区分正常的“去工业化”和“过度去工业化”的五条判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对我国“去工业化”现象进行多维度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存在过早、过快“去工业化”的特征并且导致了效率提升放缓和制造业外迁苗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过度去工业化”倾向。究其原因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比重下降是我国出现“过度去工业化”的客观背景内生动力不足是根本原因资源要素错配是重要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和外部环境变化是主要推手。为此建议加快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着力营造有利于要素优化配置和领军企业成长的制度环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对冲“过度去工业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工业化向纵深推进。关键词:去工业化;过度去工业化;深度工业化一、引言传统经济理论表明一个国家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工业比重不断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Petty1690;Clark1940;Kuznets1949)。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一些国家和地区过早“去工业化”降低了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乏力的陷阱(HershWeller2003)。那么工业占比下降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如何分析工业占比下降的客观影响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探讨。我国自“十二五”以来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2011年服务业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之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0%大关2018年服务业占比已经达到52.2%2011-2018年累计提升9.2个百分点年均提升超过1个百分点其中仅“十二五”期间就提升7.5个百分点这被认为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志。但也有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表示出对制造业占比过快下降(杨伟民2018;魏后凯2019)或服务业占比过快上升(姜长云等2016;卓贤2016)的担忧认为目前我國制造业税费负担重资源环境和员工成本上升企业赢利能力下降实体投资意愿下降导致我国在人均GDP只有8000美元的时候制造业占比已经降到29%左右而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制造业进入峰值的时候人均GDP在16000美元至20000美元之间我国在未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前提前开始了制造业空心化。对这一客观事实的两种截然不同观点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我国是否存在“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如果存在其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和危害到底是什么如何应对?如果不存在我们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下一步如何采取措施加快提升服务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换言之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将会影响到未来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和重点方向确定等问题是一个关乎我国产业未来发展全局的重大命题。为此有必要深入开展研究分析我国工业发展的客观事实、进展和情况澄清思想和理论的误区并明确下一步我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二、“去工业化”的两种类型及判断标准判断标准问题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首先从“去工业化”的定义入手确立具体的分析标准。“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本是指战胜国对德国、日本的工业力量进行限制的行为。后来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开始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经济服务化进程加快学术界又把这一现象称为“去工业化”(王展祥等2011)。本文采用这一观点把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比重下降的现象称为“去工业化”严格来说这一概念本身并不严谨从概念本身出发“去工业化”应该是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才出现的现象但在真实的世界里还存在许多在工业化进程还没有真正完成时就已经出现工业占比下降的情况我们把这一类情况也称为“去工业化”。。一般而言“去工业化”有正常的“去工业化”和“过度去工业化”之分。正常的“去工业化”是按照经济结构演变的正常轨迹工业比重在达到预期顶点之后出现正常下降的过程;“过度去工业化”是指工业比重在达到预期拐点之前就出现占比下降的情况实质是工业比重由上升转变为下降的拐点提前了是一种过早的非正常的“去工业化”现象。然而在实际中人们很难判断一个国家的“去工业化”到底是正常的“去工业化”还是“过度去工业化”主要是由于还没有一套比较好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