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鲁倩邢雪娥蒋宗霞摘要:目前以颓废和自嘲为表征的“丧文化”在90后青年中大范围流行开来。“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关键词:丧文化;亚文化;心理健康一、“丧文化”现象的流行近几年“丧文化”在青年人中呈现一定的流行趋势。网络解释大致含义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迷茫、悲观、绝望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形象地说“丧文化”指的是这样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缺乏理想、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对于一成不变的工作缺乏兴趣找不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无聊、懒散、迷失自我、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责任和协作精神。“丧文化”所反映出的是当前青年群体一定的社会心态特征。那么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客观上来说“丧文化”的产生与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多种因素相互交织非常复杂。主观上来说与个人成长的环境、生活经历有关。现在的青年相当一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小时候他们是家庭的中心承受了过多的关爱而进入社会后个人不再处在舞台的中央社会压力的增大、心理感受的落差、人际关系的改变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从而促使他们在“丧文化”中寻找精神上的慰藉。“丧文化”的流行不单单是青年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社会、家庭、学校、网络都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形成与流行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最大程度地消除“丧文化”带来的消极因素是全社会的责任。当前积极向上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丧文化”还远没有对主流的积极进取向上的价值观形成偏离性的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对“丧文化”加以重视。应该说任何社会状态下都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丧文化”。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犬儒”主义的代表人物诸如春秋时期的庄子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嵇康古希腊的安提斯泰尼、狄奥根尼等都可以视为“丧文化”的代表。“丧文化”与具体个人的文化层次、生活条件有关也与个人的内在人格有关表现形式因人而有很大的不同。既然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所以不能一味地压制、拒绝、批判。并不是“丧文化”一定会带给人们负能量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大多数人只是以此来讽刺、吐槽一些现状表达一种情绪或者只是一种自嘲、调侃以此获得一定压力的缓解。一般而言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丧文化”的影子。例如近几年出现的“独丧丧不如众丧丧”这是青年亚文化的又一次“逆行”。而20岁左右的我们也处在不断探索人生可能性的阶段。在这个最为混乱、最容易迷茫的年纪里我们都容易受到丧文化乃至亚文化影响。二、“丧文化”现象流行的原因(一)社会心理因素“丧文化”流行的背后存在与之对应的心理成因。青年群体尤其是18岁~25岁的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初显期这一时期自我意识高速发展但并没有达到健全水平。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年人存在高度的自我关注和自我不稳定性易产生情绪的剧烈波动而因为正处于探索人生无限可能性的特殊阶段青年人也易陷入迷茫受到各种亚文化的影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着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跨越时作为一种自我保护他们往往采用“防御性悲观”的态度即大幅降低期望值回避因为可能失败或无法达成目标而产生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否定。(二)网络文化的流行与发展因素网络时代不同主题的审美话语体系借助网络词汇的生产和使用重构了亚文化风格加深和巩固了同类亚文化群体的审美认同扩大了不同群体的审美差异和群体差异。“丧文化”的崛起与“宅文化”“ACG文化”的兴起一样都有外来文化输入的因素。网络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带动了全球文化交相融合开放的网络环境带来了鱼龙混杂的外来文化青年由于对网络的熟练掌握较为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并将其与本土青年亚文化交融进行本土化的二次创作。这为“丧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提供了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土壤。(三)媒体传播因素媒介技术导致的去精英化使网络文化再生产在主体、内容和形式上不断降维放大了各类边缘群体的审美主张和价值以及社会审美共识和文化共识的断裂。网络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和社交有了更有利的工具和途徑。相较之前的线下沟通网络为青年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方式并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青年群体共同交流中逐步发展出以共同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为分区特征的垂直社交网络具有共同颓丧心态的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