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链的形成机制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且贫困群体内部出现了代际传递趋势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这一传递现象尤为明显。在家庭内部要素短缺、贫困文化、健康状况不佳等致贫因素随着传递链由父代传递给子代造成了子代的能力贫困和经济贫困。而社会排斥和社会制度(主要是“城乡二元分割”)使得农村贫困子代成年后脱贫的机会和手段贫困。研究农村贫困代际理论和代际传递链的运行机制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阻断代际链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链能力贫困机会贫困阻断对策一、贫困代际传递理论与现象(一)贫困概念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1998)。综上所述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笔者认为贫困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于缺乏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能力、手段和机会而不能摆脱这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二)贫困代际传递理论与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现象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是从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中发展出来的。狭义的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家庭层面由前代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成年后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而广义的贫困代际传递概念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家庭、社区、地理区域(含国家)、阶层各个层面由前代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成年后重复前一代的贫困境遇。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求缓解农村贫困农村贫困人口也由30.7%下降到1.6%。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彻底消除反而在新时期下由于制度因素及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的综合作用贫困代际传递的趋势日渐突出贫困家庭处于长期贫困无法摆脱和改变。二、贫困代际传递链的传递要素与运行机制要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防止农村贫困家庭陷入“贫困陷阱”就要对贫困代际传递链的形成进行研究对贫困代际传递要素如何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进行探讨从源头切断传递链。(一)贫困代际传递链的传递要素帕金认为社会分层并不是简单地代表不平等更多地已经拓展到一套保证优势家庭继续通过代际传递保持优势使子代报酬与父辈具有连续性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说从另一个角度贫困家庭的下一代也将继承父代的“遗产”(只不过这边是负遗产也有研究称之为“债务”)――致贫因素只要社会排斥以及社会流动程度低那么贫困代际传递链将不断被复制出来。虽然仅通过对于农村贫困家庭的研究很难精确判断出其能否摆脱贫困他们的下一代能否向社会上层流动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分析贫困家庭的子代从父代继承了什么潜在致贫因素分析他们脱贫的可能性。这一过程主要集中在家庭内部主体主要是家庭成员以及贫困未成年。1.要素短缺。这里的要素主要是指资本、资源、科学、技术等。物质资本匮乏、收入来源少、收入低下是我国农村贫困家庭最突出的特征。最直接的就是物质财富的继承贫困家庭子女相较于非贫困家庭子女从父代处继承财富数量少有时甚至是债务单从这一点来说陷入贫困的几率就要大。从长远来说贫困家庭要素的贫困将导致其对子代的人力资本投入少。从持久收入假说理论来加以分析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不仅要考虑他的现期收入还会考虑到持久收入。具体到农村贫困家庭就会有一个消费博弈:由于收入水平低生存需要往往是被放置在第一位的精打细算没有多余的资本或者也不愿冒风险因为他们经不起任何一点投资的风险。风险意味着有浪费而浪费对于收支难以平衡的家庭来说也许就会威胁到生存。而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属于高风险、见效慢的消费方式。他们更愿意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即生孩子的方式来增加整个家庭资本总量。这也导致农村贫困家庭花在每个孩子上的单位教育投入减少边际效率递减孩子成年后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低下极容易重复父辈的贫困也就是常说的“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2.贫困文化。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在上世纪50-60年代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际研究提出了关于贫困文化的著名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在社会中穷人和其他人在社会生活方面相对隔离因而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的亚文化。这种贫困文化通过贫困群体内部的交往而在“圈内”加强并且可以世代传递父辈消极、不思进取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遗传给子代。处于贫困文化当中的人有其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以及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的宿命论思想等。3.健康状况不佳。疾病和残疾意味着劳动力的损失甚至是丧失而且在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父代的病残意味着巨额的医疗支出对整个家庭都是负担极易转嫁给贫困者的子女或者父辈导致贫困代际传递。在甘肃省定西市接受调查的100户调查对象中因贫返困的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