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师”需要时间检验2月18日学者李辉在北京某媒体发文质疑一直以来被称为“国学大师”的文怀沙存在年龄造假、时期入狱原因造假以及学术水准低下等三重问题。一时引起轩然大波。事后文怀沙发出书面声明予以解释但并未做出针对性回应。其“国学大师”的名号成为这次风波中的敏感词也因这个意外事件开始动摇。在这一事件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人缺乏对“国学”和“大师”的常识性认识。就此疑问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请他谈谈“国学”和“大师”的历史渊源以及对当下文化生态存在问题的看法。2006年70岁的朱维铮被德国汉堡大学亚非学院授予荣誉哲学博士学位。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第一个荣誉博士。德国汉学家们称赞他为“低调的大师”而他则说“大师”不敢当自己只是“中国史学的一名从业者”“大师”需要时间的检验。概念模糊的“国学”中国有很复杂的传统。很多东西最怕“模糊”。1900年之前中国没有“国学”一说只有跟西学相对的中学跟新学相对的旧学。“国学”和“国粹”的概念都来自日本。据我所知“国学”概念最早是1902年引进的。最早被中国人所用是在1903年梁启超、章太炎给黄遵宪写信约他一起来办《国学报》。黄遵宪指出中国没有“国学”原因之一是中日情况不一样。中国人开始讲“国粹”也是在1903年出现在章太炎在上海西牢里写的《癸卯狱中自记》意为自己担负了弘扬汉族文化精粹的使命。有一个叫宋恕的学者看到“国粹”这个概念就批判他说既然有粹就有糟就有糠那么国糠是什么?既然讲国粹为什么不讲国糠?这在当时有巨大的影响后来章太炎就不讲了。中国只有一个“国故”。1910年章太炎出版《国故论衡》。“五四”以后重新回顾传统文化就叫“国故”。一提到“国”很多人把历史上的“国”对等于大一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这个概念在古代是区域性的与发展成现在的56个民族的版图概念完全是两回事。我们现在讲“国学”首先要定义。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所有学说都是国学而不仅是孔子和儒学。所以我认为现在的人包括政府官员必须了解一点历史。现在讲“国学”强大的舆论机器一哄而上大家都在讲。但它的内涵、外延是什么?历史上一再争论过的东西现在也没讲清楚。你可以坚持你的观点但我仍然坚持一条:既然讲历史没有根据的话不要乱说。学术需要普及但不要帮倒忙这对年轻人影响很大到最后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大师”该由谁来封?首先我承认历史上有大师。第二我们要知道大师在历史上有不同的概念。“大师”一词初见于《周礼》说是周代宫廷乐官长的职称。据清代经学家考证它即《论语》所述教孔子学音乐并体悟天人关系的盲人艺术家。但孔子死了鲁国衰乱他们四散流亡异国“大师”也成绝响。到了两汉济南有个90多岁的老头能背《尚书》中的20多篇篇目。凡是跟着伏生念书能识字、能教别人的都叫“大师”至于教得怎样是另一回事。汉武帝“独尊儒术”他的丞相公孙弘又将五经博士变成候补文官的师傅读一经而应试便可做官禄利随之。这时“大师”是经官方认定的。到了唐朝三教并争。佛经翻译家玄奘在《瑜珈师地论》中把佛祖翻译成“大师”当时影响很大。随后活着的高僧统统都叫“大师”。唐朝之后凡和尚均称“大师”包括那些酒肉和尚。这就好比“博士”这个概念汉朝通经的叫博士是官职宋之后这一称谓就泛滥了卖茶的叫茶博士卖油的叫油博士。“大师”回归到比较严肃的地位是在清代。汉学复兴民间经史学家按学问分等次各学派的继往开来人物被公认为大师才给这个徽号恢复了名誉。看看现在尚在人世的“大师”们吧。有他封的有自封的还有故作谦退其实自我炒作的。是不是人人都可以称“大师”?我想我们应该有一个尺度“大师”原是指人文学科的主要人物后来扩展到教育、科学、卫生等各领域。有两种情况第一真正对某种学说有开风气作用的;第二在特定领域取得卓越贡献的。简单地说大师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德才学识兼备非但于本门学科为不世出的专家并以卓特识见、新颖方法或指明未来取向而受众多学者景仰。现在大师满天飞。我最讨厌的就是自封更奇怪的是政府封“大师”。政府官员的职责就是做好服务工作封大师只会成为笑柄会把大师毁掉。对于目前有没有真正的大师我觉得没有。虽然活着的“大师”很多但都没经过时间的考验。以前有种说法叫做“盖棺定论”一个人去世了综合起来论定。当然不排除一个人活着有巨大的影响可以叫“大师”。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让时间来评判。对有些人来说还是用“盖棺定论”比较好让时间来评判。(摘自3月5日《文学报》作者为该报记者。小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