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约翰·芬恩姓名:约翰·芬恩生卒:1917-描述:美国化学家籍贯:美国个人概念:所有生物都含有包括DNA和蛋白质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看清”它们的真面目曾经是科学家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已成为现实。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就是这一领域的两项成果。质谱分析法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它通过测定分子质量和相应的离子电荷实现对样品中分子的分析。19世纪末科学家已经奠定了这种方法的基础1912年科学家第一次利用它获得对分子的分析结果。在质谱分析领域已经出现了几项诺贝尔奖成果其中包括氢同位素氘的发现(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和碳60的发现(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它用于分析小分子和中型分子由于生物大分子比水这样的小分子大成千上万倍因而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生物大分子难度很大。尽管相对而言生物大分子很大但它们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小的比如人体内运送氧气的血红蛋白仅有千亿亿分之一克怎么测定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质量呢?科学家在传统的质谱分析法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方法:首先将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拆成单个的生物大分子并将其电离使之悬浮在真空中然后让它们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不同质量的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不同质量小的分子速度快些质量大的分子速度慢些通过测量不同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就可计算出分子的质量。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生物大分子比较脆弱在拆分和电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过程中它们的结构和成分很容易被破坏。为了打掉这只“拦路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殊途同归的两种方法。约翰·芬恩对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施加强电场田中耕一则用激光轰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这两种方法都成功地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离同时也被电离。它们的发明奠定了科学家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如果说第一项成果解决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谁”的问题那么第二项成果则解决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什么样子”的问题。第二项成果涉及核磁共振技术。科学家在1945年发现磁场中的原子核会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这就是核磁共振现象。由于不同的原子核吸收不同的电磁波因而通过测定和分析受测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情况就可以判定它含有哪种原子原子之间的距离多大并据此分析出它的三维结构。这种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医学诊断领域。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这种方法用于分析小分子的结构因为生物大分子非常复杂分析起来难度很大。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可以用测绘房屋的结构来比喻:我们首先选定一座房屋的所有拐角作为测量对象然后测量所有相邻拐角间的距离和方位据此就可以推知房屋的结构。维特里希选择生物大分子中的质子(氢原子核)作为测量对象连续测定所有相邻的两个质子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这些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就可形成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图。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对溶液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进而可对活细胞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能获得“活”蛋白质的结构其意义非常重大。1985年科学家利用这种方法第一次绘制出蛋白质的结构。目前科学家已经利用这一方法绘制出15-20%的已知蛋白质的结构。最近两年来人类基因组图谱、水稻基因组草图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基因组图谱破译成功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这一时代的重点课题是破译基因的功能破译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破译基因怎样控制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又是怎样发挥生理作用等。在这些课题中判定生物大分子的身份“看清”它们的结构非常重要。专家认为在未来20年内生物技术将蓬勃发展很可能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由这3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发明的“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将在今后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个人荣誉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191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1940年获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67年到1987年间任该大学教授1987年起被聘为该大学名誉教授自1994年起任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教授。他因为“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而获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1/4的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