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机制研究综述【摘要】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政府因其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在危机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由于政府在信息、资源、专业等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对危机高效、快捷的应对必须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指导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公共治理机制实现公共危机公共治理。【关键词】公共危机;公共治理机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首先从传播学的角度开始随后发展到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网络舆情、网络舆论对于危机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机制的研究相对比较匮乏。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危机管理的研究重点转至公共治理就是与治理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我国早期关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研究主要以林毅夫、曹现强为代表的制度论者为主制度论者认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相关机制不健全、制度存在缺陷。这种强调政府危机管理中制度建设的理论是建立在以政府为危机管理核心力量的基础上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除政府以外其他因素对于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和效力的影响。另外这种研究方法还忽视了非政府组织、企业、群众甚至国际组织在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2、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重视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机制的建设国内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相关问题较早研究的文章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陈永安教授2003年发表的《当前政府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思考》这篇文章认为传统僵化的官僚体制使得政府应对危机时显得迟钝、脆弱倡导公众、社会力量参与的弹性管理机制为政府管理尤其是危机管理注入新的活力。3、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机制建设研究日趋成熟。在这个阶段国内学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机制的观点尽管有不同之处但总得思想中心是不谋而合的即公共治理背景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在强调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要加强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笔者认为公共治理背景下的危机管理是个多中心的治理结构实则强调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的思想。张成福教授是国内较早提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思想的学者之一以他为代表的全面整合论者认为现代危机事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政府对于危机事件的解决已经不能仅仅依靠某一项资源、模式和策略。他提出全面整合的政府危机管理应该是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整合的组织和社会协作通过全程的危机管理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以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除各种危机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二)国外研究现状危机的爆发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面对频发的危机各国不断探索危机管理的更好方式在不断强化政府危机管理职能的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在危机管理中“治理”理念日益得到重视公共治理理论的提出为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模式也为探索政府应对公共危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美国“9.11”事件后公共危机管理已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非营利组织、企业、公众等社会力量也被要求有意识地参与危机管理。后“9.11”时期美国努力发展更为集中、统一和综合性的危机管理体制即加速发展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共治理机制的建设。以便衔接事件管理的各个过程整合从联邦到地方、从政府到私营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不同层次、不同部门间的行动以优化资源的利用加快危机应对的速度。以研究风险社会而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学者乌利希?贝克在1986年《风险社会》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在书中他提出我们面对的风险是人为的意即风险的根源不是在“我们之外”的另一种力量而是在我们的制度结构当中。由此可以看得公共危机的应对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机制、在于科学的制度的设计否则可能因为参与主体较多出现推诿责任产生摩擦致使应急效能低于政府单一应对的效能。治理理论提出了一个“元治理”的概念所谓“元治理”就是“治理的治理”即需要一个居中协调的主体来统筹政府、公民社会、市场中诸多治理主体的行为只不过这个“元治理”者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必须是循循善诱的“长者”。多数西方学者认为政府是“元治理”的唯一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当引入“元治理”的思想。政府应该通过对政府、公民社会、企业特点的把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