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音乐合唱训练组织要点 合唱是通过合唱团全体成员的集体发声,共同表达合唱作品的内容,塑造合唱作品艺术形象的表演艺术形式。声音是合唱作品的载体,也是合唱艺术表现的重要前提条件。俗话说:“一切不以声音训练为重的合唱训练都是耍流氓!”说明声音训练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笔者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和活动排练,分析了童声合唱声音训练的常见误区,找出了一些童声合唱声音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童声合唱声音训练的常见误区 1.贪大图响的“喊唱”现象。 “喊唱”现象是学龄段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喊”不在于曲调的高低,也不只是在唱较高音时出现,它更多出现在集体性歌唱、朗诵等语言形式的展示中,而且主要出现在学前和小学段、低年段年龄较小的学生中。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正确的发声意识和有效的训练方法,担心观众听不清正常的音量或无法表现出激昂的情绪,而一味要求学生“大声”,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喊”的习惯。 2.完全依靠学生自然声音的“本嗓”式歌唱现象。 这种现象是缺乏正确发声理念和训练方法造成的,歌唱单纯依靠学生的本嗓发声,发出的声音“白”且“挤”。在中声区,学生还可以比较自然地歌唱,略高一点的音区中就会出现大声喊唱,而低声区又出现下不去的现象,容易出现令人烦躁的生理反应。 3.追求成人化音色。 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其说是为了追求成人音色,倒不妨说是为了避免童声发白而追求所谓的共鸣造成的。这样的训练改变了儿童的发声习惯,要刻意使声音靠后,加重喉部的力量,使口腔僵硬,以此模仿成人浑厚的音色,发出貌似“结实”的“美声”声音。这样的声音苍老而呆板,毫无生命力。 4.毁灭合唱团音色的“不良轻声”现象。 “不良轻声”是与“喊唱”对立的一种现象,是发声意识与训练方法错误的另一产物。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打开喉咙,在学生“本嗓”式歌唱的基础上一味要求学生“虚着”,单纯依靠减小音量发声。 “虚着”的声音弱化了个体音色的差异,似乎既避免了靠后的喉音,也避免了喊唱,看似达到了音色融合,实则使合唱团没有音色可言;二是片面理解“松弛”的涵义,没有正确使用发声腔体而“懈着唱”。“不良轻声”现象忽视歌唱者腔体的建立与运用,既没有气息支撑,也没有共鸣腔体的辅助。容易出现低声区声音“卡着”下不去的状态,而高声区又因为歌唱通道不能充分打开,产生本嗓歌唱挤、吊、喊唱的现象,不利于合唱团获得统一、平衡的音色。 二、解决方法 从人体学的角度分析,人声是由横膈肌和肺的自然扩张产生气流,气流经过气管进入喉头,喉头部位有声带,它是两片薄而有弹性的肌肉,两片肌肉之间的空隙为声门,声带的紧张与松弛对应声门的关闭与打开。气流进入喉部后,由于喉部肌肉、喉软骨的运动,声带收紧,声门关闭,气流冲击并通过声门时带动声带振动,声带发出声音。声音继续通过口腔、鼻腔,并经过它们的调节,获得富有个性的音色,形成人耳所听到的声音。这一系列的过程一气呵成,充满了“松弛”与“紧张”的互相统一和对抗,并非完完全全的“松弛”。因此,作为训练者应正确认识“松弛”与“紧张”的辩证关系。笔者从“轻声”“共鸣”“吐字与咬字”三方面阐述声音训练的注意事项。 1.加强“轻声”训练使音色更好地融合。 “轻声”也称“弱声”,指在良好的歌唱腔体中,用较轻或较小的声音歌唱。而与“轻”对应的是“强”,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强声”歌唱是不可取的。首先,强的音量需要发声肌肉更加紧张,发声肌肉长时间的紧张会造成器官疲劳甚至损伤,不利于下一步训练、歌唱;其次,过强的音量主要是由声带振幅变大形成,振幅变大会影响到声带的震动频率,从而影响歌唱者的音高、音准;再次,研究证明,人体受到一定强度的外界刺激时,会降低自身敏感度而自我保护,如强光照射时眼睛反而看不清、“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等现象,听觉系统亦如此。当受到较强音量刺激,听觉系统的自我保护机制会降低人们对音高及音色的判断能力,容易使歌唱者出现音准问题。在合唱团中,如果一个团员产生音准问题,必定会影响周围同伴对音准甚至音色的判断力;最后,众所周知,合唱需要边唱边听,强声演唱对于合唱听觉环境的营造和“听着唱”习惯的培养是毫无益处的。而学龄段儿童无论身体机能还是技术技巧都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此时,他们不适合强声歌唱。 规避了“强声”和“不良轻声”的问题,高质量的“轻声”应该是在打开喉咙和富有弹性的气息支撑上有控制地发声,不贪“大”图“响”,也不蹑手蹑脚。正如杨鸿年先生在《童声合唱训练学》中写到:“弱声唱法能保持声音的集中而有焦点,形成高位置。孩子们自然地调整共鸣器官和声带的适度张力,使不该用力的肌肉放松,同时还能培养孩子们先有声音的想象,养成准备好后再歌唱的良好习惯。” 2.良好的“共鸣”能统一声区,使合唱团拥有平衡的整体声音。 儿童的音色纯净、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