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下落地核心素养的实践——以选择性必修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为例 大概念、跨单元是当下教学一线研究的热点,这是“课程建设的需要、是高效使用教材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新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的出台要求历史课堂新一轮的变革,如何在“双新”背景下去落地核心素养,如何在一节课中呈现课改的理念,都是一线老师亟需关注的。单元整体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它符合教学设计理论的要求,也契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下面以选必1第7课为例,说明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下落地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一、整体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 “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除此之外,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认知过程和素养培育。第二单元《官员选拔与管理》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比如在初高中历史教材以及语文学习中都曾涉及的科举制,身边朋友或亲人的干部和公务员身份。但涉及制度的渊源和实施却知之甚少。高中生认知水平虽然有所提高,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欠缺的是思维深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历史教学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要求。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置于本单元第三课时,介绍了晚清废除科举之后至今的选官制度,内容广度有余但深度不足。在涉及本课内容上,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单元学习要求提炼为“了解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基于此,我把本课放置在单元整体结构下,提炼本课的内容主旨:近代以来,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面临巨大变革,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也经历着艰难蜕变。在近代从传统科举取士到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变革中,既有西方文官制度的异质细胞,又有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内在因子。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在社会的嬗变转型中,不断传承借鉴、发展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体制,推动国家治理水平与能力的发展。” 最后在综合考虑教学的可实践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之后,设定如下教学目标:能通过回顾旧知、阅读教材,构建对中西方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嬗变历程的整体认知,明确特定的时空背景下,选官制度作为一种政治文明的时代性和多样性。能够结合史料,通过对比分析古今中外的选官制度,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政治文明的时代性、多样性、传承性和借鉴性。 二、整体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策略落地核心素养 在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这个单元主题的统摄下,以政治文明的传承和借鉴性为立意设计教学环节,力图在宏观上梳理从晚清到新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脉络梳理,落地时空观念素养;在微观上通过“变与不变的矛盾”、“理想与实践的背离”、“在传承与创新中树特色”三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来实施教学,以期学生认识政治文明在社会嬗变转型中不断传承借鉴、发展创新的特征,实现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落地。 1以知识的脉络建构单元总体系 单元整体教学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为起点,与新知识之间建立逻辑联系,如果没有知识的整体架构,学生的认知与思维难免会出现断层。故在学习本课时,以回顾旧知导入,通过重温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西方文官制度为本课学习做好铺垫,而环节上按教材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序发展来处理,以期学生建构整个单元知识体系,深入理解选官制度的特征。 2以认识的冲突走向思维的深度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在教学中“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人为地为知识设置各种矛盾”,在互相冲突中“促使学生学习质量不断上升”。冲突可以是教师的预设,也可以是课堂的生成,通过冲突问题的解决既能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又能引领学生走向深度思考。故在本课,我有意识地建构了这样的认识冲突。 首先在认识晚清选官制度时,在分析教材史料阅读和材料1和2基础上,让学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解读清末选官制度。 材料1: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1901年1月29日,“预约变法”上谕 材料2:……全国学堂的布局、办学规模、数量、发展速度和计划以及学堂的招生、教职员聘请、学堂管理、办学经费等都无具体规划。……许多留学生,在中西对比之下,他们感悟振兴中华的最大障碍是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专制腐败统治,因而走上立志推翻清王朝的斗争,不再以功名利禄为目的。 ——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 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不得不“变”,自洋务运动以来关于“变与不变”“全变与小变”方面的争论长期存在。“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