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101994159A*(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1994159A(43)申请公布日2011.03.30(21)申请号201010585432.5(22)申请日2010.12.13(71)申请人周盛波地址610041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四段28号4栋1单元9号(72)发明人周盛波刘灵史文训(74)专利代理机构成都市辅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51120代理人杨海燕(51)Int.Cl.D01B7/04(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54)发明名称防止扁丝疵点的导丝装置(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制丝生产中的导丝装置,尤其适用于双宫丝等粗规格丝类的生产装置。它具有络交杆和丝络,其关键技术是在络交杆上固定导丝座,导丝座上安装导丝鼓轮连杆,导丝鼓轮连杆上端安装导丝鼓轮,在络交杆上端安装导丝圈,导丝圈位于导丝鼓轮和丝络之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不但能够防止扁丝疵点,确保丝条截面圆整度,还能减小丝条卷绕张力。ACN10945CCNN110199415901994163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防止扁丝疵点的导丝装置,具有络交杆(6)和丝络(7),其特征是在络交杆(6)上固定导丝座(4),导丝座(4)上安装导丝鼓轮连杆(3),导丝鼓轮连杆(3)上端安装导丝鼓轮(2),在络交杆(6)上端安装导丝圈(1),导丝圈(1)位于导丝鼓轮(2)和丝络(7)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止扁丝疵点的导丝装置,其特征是导丝鼓轮连杆(3)通过销钉安装在导丝座(4)上。2CCNN110199415901994163A说明书1/2页防止扁丝疵点的导丝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制丝生产中的导丝装置,尤其适用于双宫丝等粗规格丝类的生产装置。现有技术:[0002]一直以来,制丝生产中所用的导丝装置都是采用将络交瓷座固定在络交杆上,络交瓷座的表面是弧形的,丝条卷绕到丝络上前直接从络交瓷座弧形表面通过,通过时丝条与络交瓷座之间相互挤压摩擦。由于此时丝胶尚未凝固,丝条结构尚不稳定,易受外力作用变化,因此丝条从固定的瓷座弧形表面挤压滑过后,丝条截面圆整度显著恶化。当丝条规格粗,缫丝张力大时,将产生扁丝疵点,影响外观质量和使用价值。同时丝条通过瓷座弧形表面产生较大摩擦力,丝条张力显著增大,对丝条的断裂伸长等机械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针对以上不足而提供一种不但能够防止扁丝疵点,确保丝条截面圆整度,还能减小丝条卷绕张力的导丝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0004]它具有络交杆和丝络,其关键技术是在络交杆上固定导丝座,导丝座上安装导丝鼓轮连杆,导丝鼓轮连杆上端安装导丝鼓轮,在络交杆上端安装导丝圈,导丝圈位于导丝鼓轮和丝络之间。[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0006]1、由于导丝鼓轮连杆上端安装了导丝鼓轮,丝条在卷绕到丝络上前在导丝鼓轮上改变方向,导丝鼓轮能够灵活转动,丝条通过时带动导丝鼓轮同步转动,丝条与导丝鼓轮之间没有滑动摩擦,因而丝条截面基本没有变化,从而确保了丝条截面的圆整度,避免产生扁丝疵点,同时能有效减小缫丝张力,有利于保证丝条的机械性能,提高丝条的断裂伸长率。[0007]2、在络交杆上端安装导丝圈,使丝条从导丝圈的导丝孔中心穿过,这样导丝圈仅仅辅助带动丝条做络交往复运动,由于丝条在络交运动方向本身可以自由活动,导丝圈与丝条之间正压力很小,因此避免了丝条与导丝圈之间产生摩擦。[0008]3、导丝鼓轮连杆通过销钉安装在导丝座上,固定前可以调节导丝鼓轮连杆的角度和长度,使导丝圈的导丝孔中心处于丝络与导丝鼓轮的连线上,确保丝条从导丝圈的导丝孔中心穿过。附图说明:[0009]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0]参见图1,本发明具有络交杆6和丝络7,其关键技术是在络交杆6上固定导丝座4,导丝座4上通过销钉安装导丝鼓轮连杆3,导丝鼓轮连杆3上端安装导丝鼓轮2,导丝鼓3CCNN110199415901994163A说明书2/2页轮2能灵活转动,在络交杆6上端安装导丝圈1,导丝圈1位于导丝鼓轮2和丝络7之间。导丝鼓轮连杆3的角度和有效长度可调节,以适应不同缫丝机的要求,使丝条从导丝圈1中心通过。[0011]生产时缫制的丝条5先通过导丝鼓轮2,带动导丝鼓轮2同步灵活转动,再通过导丝圈孔卷绕到丝络7上。导丝鼓轮2、导丝圈1与络交杆6同步往复运动,完成络交卷取工艺要求。4CCNN110199415901994163A说明书附图1/1页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