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国重器,民族脊梁斯人已逝,风骨犹存黄大年 2017年1月8日逝世 他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让我国在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上实现了从无到有 且让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与国际的差距至少缩短了20年 理论算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黄大年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当时已经是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在英国名利双收的黄大年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回到了国内。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回国十几年,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使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 一次他因为高强度工作晕倒,手里却还死死抱着自己的电脑,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享年58岁。李佩 2017年1月12日逝世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 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 没有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 有多少是她的学生李佩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她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她还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博士研究生,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教材沿用至今。 70多岁李佩开始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请的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有人说:“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年老她将毕生积蓄60万全部捐出,她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像是做了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样,捐完就结束了。 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去世,享年99周岁。 她内心能容下任何湍流,也当得起一声“先生” 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精神贵族。“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逝世 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50岁以前,周有光是个经济学家;50岁以后,他成了一位语言学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到了85岁的时候,他又博览群书,研究文化学问题,成为一名启蒙思想家。 对他来说,退休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而已。《晶报》曾经评论他:周有光是中国最敢讲真话的知识分子。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逝世,享年112岁。任新民从零开始,他把中国首颗卫星送上天。一生倾其所有,只做了航天一件事。 2017年2月12日逝世,他是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是我国火箭总体设计第一人,他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这辈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航天。 ——任新民1948年,法国布法罗大学第一次聘任了一位年轻的中国人为讲师,他就是任新民。执教不到一年,当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时,任新民没有一丝犹豫辞去了美国优越的职业,碾转回到国内,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一生。 1975年他连续组织了3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尤其是组织使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航天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他依然放不下中国的航天事业,担任载人航天工程论证小组首席顾问,助力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的发展。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屠善澄 2017年5月6日逝世 他是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 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屠善澄的一生就是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起先国内模拟计算机要靠苏联供货,1956年9月起,屠善澄带领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出MZ-2和MZ-4模拟计算机,为后来的巨型计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 后来又去研究人造卫星控制系统,编写《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再接下来,他又开始研究红外寻的制导导弹控制系统,并且再次取得成功; 1968年开始,屠善澄又“回归”到卫星领域,持我国第一颗地球卫星同步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他还长期担任兼职教授,为中国培养了许多自动控制科技人才。 2017年5月6日,屠善澄逝世,享年93岁。吴文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