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城市生态学第一章绪论 城市生态学定义为: 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 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 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3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生态系统 重点研究城市居民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4研究目的-- 通过对系统结构、功能、动力的研究,最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调控、管理及人类的其他活动提供建设性的决策依据,使城市生态系统沿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 二、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七个方面):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与功能 2城市人口 3城市生态环境 四个分支学科 城市自然生态学(urbannaturalecology) 城市景观生态学(urbanlandscapeecology) 城市经济生态学(urbaneconomicecology) 城市社会生态学(urbansocio—ecology) 三、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社会意义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尖锐。 城市优势在于工业、人口、市场、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集中 缺点是人口和工业的过量集中和密度过大,从而使自然资源大量耗用和各种生产、生活废料大量产出,引起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人口密集、住房困难、交通拥挤、 疾病流行、就业困难、犯罪增多、 土地资源紧张、工业资源短缺、 水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等。 研究的社会意义-- 城市生态学提供理论方法,来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第二节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一、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简述 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反映在 人口、人与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公元前390年后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主要观点有: ①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 ②主张增加农业人口,提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小于10:1,并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励从事农业,其中还规定了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自迁居。随后苟子(公元前238年)则提出减少工商业人口,国家才能强盛的主张。 到1885年,包世臣提出了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应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二)巴黎的改造 主要的改建是对城市干道作了重新的规划,修建许多笔直的大道,内环线和外环线,在街道的交会点建广场。 在重点地段加强了街道绿化,建了许多街心花园,并在主要道路两侧,规定了建筑高度。 彻底改变了欧洲封建城堡原来闭塞、狭隘的面貌,造就了开阔、宏伟的城市景观。(三)田园城市规划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认为城市的土地不但要统一管理,而且城市要与乡村相结合。 二、现代城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芝加哥学派与芝加哥城 如巴黎从19世纪的270万人,猛增至850万人;日本东京从100万人剧增至1000多万人。 1916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发表《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的著名论文,奠定了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并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发展。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论认为城市土地价值变化与植物对空间的竞争相似,土地的利用价值反映了人对最愿意和有价值地点的竞争。 这种竞争作用下导致经济上的分离,按土地价值支付能力分化出不同阶层。 1925年伯吉斯提出了城市的同心圆增长理论,认为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演替的自然生态结果伯吉斯的城市同心圆增长图 1-中心商业区 2-轻工业区 3-下层社会住宅区 4-中层阶级住宅区 5-上层社会住宅区 10-往返地区1933年著名的土地经济学家赫特根据美国许多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扇形理论。哈里斯考虑了汽车的重要影响而提出了多核理论。(二)卫星城与发展新城市 在恶性膨胀的大城市周围,建立一些小城镇,并通过这些小城镇的合理建设规模、布局等,使之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缓解大城市的矛盾。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只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近郊居住城,仅供居住。工作及公共建筑集中在母城,所以也被称为卧城。 以后又出现了半独立的卫星城。它有一批工业和服务设施,部分可以就地工作。进入60年代,产生了完全独立的卫星城,它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有全套的服务设施,可以不依赖母城而独立存在,再加以行政与财政的鼓励措施,吸引了许多人,达到了真正疏散大城市人口的目的。 (三)新建的大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政府建设新城,较为著名的有印度的昌迪加、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