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走进动人的知音故事--统编六上《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流淌着纯美的知音文化;《书戴嵩画牛》则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然而戴嵩真的画错了吗?从艺术的角度又怎么看呢?《月光曲》讲述了德国钢琴家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动人传说,告诉我们艺术创作与表达美好情感之间的关系。《京剧趣谈》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让读者对京剧产生亲切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伯牙鼓琴》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月光曲》引导学生根据皮鞋匠与妹妹聆听琴声时“看”到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美妙;《京剧趣谈》生动记录了京剧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习作内容紧扣单元学习内容,先从课文阅读中感受艺术之美,进而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技能方面的感悟。如何将艺术之美写得具体可感,《月光曲》和《京剧趣谈》等课文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也融入了“艺术”的元素。在词句段运用,让学生了解、积累一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能在日常表达中运用。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一组与艺术有关的成语,涵盖文学、音乐、书画、建筑等不同领域。 相传伯牙是晋国琴师,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一次,他来到楚国,在汉阳江边抚琴而弹。一个打柴的樵夫正好路过,驻足而听。伯牙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赞曰:“善哉乎,峨峨兮若泰山。”时而赞曰:“善哉乎!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又惊又喜,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告知伯牙自己名叫锺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书童焚香、燃烛,与锺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相会。然后世事难料,当伯牙第二年中秋如期赴约时,却得知锺子期已经病故。伯牙伤心欲绝,在锺子期的坟前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之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课文《伯牙鼓琴》,讲述的正是这样的一个动人传说,选自《吕氏春秋》。文本很简短,总共四句话,但是叙述却非常讲究。前面的三句话,前半句都讲伯牙鼓琴,后半句都讲锺子期听琴,一唱一和,反复三次,伯牙心有所想,锺子期皆能通过琴音听出来,心灵是如此默契。然而,这样的叙述节奏在最后一句却突然打破,一句“钟子期死”,仿佛晴天里一个霹雳,劈断了伯牙的琴弦,更劈碎了伯牙的心。知音不在,要琴何用?一代琴师,从此不复鼓琴。如此决绝,令人动容。 伯牙鼓琴的故事,从春秋时期流传至今,一段佳话流传两千多年,流传的其实是“知音”的文化。知音难觅,可遇而不可求。然而,谁人心中,不渴望知音呢?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并且熟读成诵; 2.通过情境中的品读与想象,体会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心灵默契,体会知音可贵与知音难觅,领略知音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谈话中揭示课题 呈现两个词语:朋友、知音 你有朋友吗?有知音吗?你觉得知音与朋友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古代的一个动人的知音故事。 揭示课题:伯牙鼓琴。 鼓琴就是弹琴的意思。伯牙是这个故事中的人物,还有一个人物叫锺子期。 出示简介,了解伯牙和锺子期这两个人物,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通读:多形式读好节奏 1.学生尝试自读一遍,然后教师范读一遍。 对比一下,哪里读错了,哪里朗读的节奏停顿不一样。 相机纠正字音,并关注几个特别的字: 锺子期:“锺”在这里采用了古字的写法,而不是现代的简化字“钟” 少选之间:“少”读第三声,参看注释,少选之间就是一会儿,片刻之后。 汤汤:注意读音,参看注释,理解意思,有个成语叫做“浩浩汤汤”,形容水势浩大时与“浩浩荡荡”意思一样。 2.重点指导练读文中几个难读的语句,然后学生再次自由练读全文。 3.师生合作朗读。 (1)教师读写伯牙的语句,学生接读写锺子期的语句。朗读过程中会发现,前三句都是教师先读,学生接读;但是读到第四句发生变化了,学生要先读,然后教师接读。 (2)调换朗读内容,师生再次接读。 ◎参读:多方法理解字句 1.通过各种形式,已经读了这么多遍,有没有读懂这个故事的内容呢?要读懂故事内容,就要理解文言字句。回顾一下,理解文言字句的方法,都有哪些呢?交流,归纳:参看注释,参看插图,单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