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低压配电系统 接地隐患的探究与根除一、低压配网的隐患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如下图:(二)、低压配网的接地2、人为接地及其电气特征由于中性点接地,零(N)与地(D)等电位,雷电压加到相、零线之间,易损坏电器设备。由于中性点接地,使产生故障接地的那一相近乎短路。雷电被引入到相、零线间,使电压突变。如此,电源质量遭到破坏。(三)、电网接地造成的两种现象2、“多电源接地”现象3、电网接地的后果 “同异同接地”和“多电源接地”两个现象带来五个后果: 1)造成电能浪费; 2)带来安全问题; 3)降低电能质量; 4)增加电网管理难度; 5)造成漏电保护器大量失效。 这五个后果,恰是前述五个问题。 “同异同接地”和“多电源接地”,是低压配网现存主要问题的基本原理和主要隐患。证据之一:造成巨大的电能浪费显然IDN是低压配网三相对地漏电的不平衡电流。 IDN的存在,说明该配电系统长期存在接地故障,其电流最小是20安培(只有一相有接地故障时),如果a、b、c三相都有接地故障,漏地电流应该是IDN再加上IaDb、IbDc、IcDa,实际漏可能比20安培大得多。按20安培计,年接地损耗电量为: 20(A)x0.22(kV)x24(小时)x365(天)=38544(kwh)。 假设配电变压器容量为100kVA,按24小时满负荷运行计,损耗所占比例为: {20(A)x0.22(kV)/100kVA}x100%=4.4%实际损耗比例还要大。 “20安培”现象所造成的电量损失是相当可观的。在同一场雪后,同时看到:雪,进一步证明“同异同接地”现象客观存在,蕴含着一个巨大的节电空间。 具有有三个特点: ①.总是悄然发生,无人知晓; ②.大多长期存在下去; ③.人们默认,无奈。 可见,重点研究、彻底弄清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予以解决,具有重要意义。证据之二: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资料显示,使用“悬空”电网,可以少电死很多人: ◆1980年,某县供电局采用了配变中性点不接地,共1604台,全县农民触电死亡人数大量减少。 ◆1972——1980年,每年平均死亡13人,1981年只死2人。 ◆1983年,某省推广农村配变中性点不接地,共达6785台,当年触电脱险达359人次。 ◆其中某县效果显著,1982年触电死亡8人,1983年全县配变中性点改不接地328台,触电14人次均未发生死亡。资料显示,使用“悬空”电网,可以使配变雷击损坏减少很多: ◆某县农村配变中性点改不接地,低压侧加装避雷器四只后,雷击损坏率减少到原来的1/3。 ◆1982年,某农村配变有37台中性点改不接地,均未发生雷击损坏。 ◆1982年某市全市配变雷击损坏12台,均为中性点接地者。 ◆某县是一个多雷区,1983年6月未拆除中性点接地线前已被雷击坏3台配变。6月拆除中性点接地328台,没有发生雷击损坏配变。证据之三:增加配网管理难度人为接地掩盖了故障接地,使接地故障更隐蔽,形成接地故障积累,因此,中性点接地,是加速电网劣化,造成电网难管理的根本原因。 向庄村:1号变:18A,沙岗村:1号变:21A,薛庄村:1号变:17A, 2号变:14A,2号变:15A,2号变:13A 3号变:16A;3号变:18A;程庄村:1号变:13A; 大刘庄村:1号变:19A,双王庄村:1号变:15A,曹路口村:1号变:16A。 2号变:14A;2号变:11A;郑庄村:1号变:20A, 曹庄村:1号变:18A;郭庙村:1号变:12A;2号变:17A; 白庄村:1号变:15A,于庄村:1号变:28A,赵堂村:1号变:18A, 2号变:19A;2号变:15A;2号变:19A; 祘刘庄村:1号变:15A,小刘庄村:1号变:17A, 2号变:14A;2号变:14A; 100%的接地线有漏地电流。 证据之四:中性点接地使漏电保护器出现漏洞二、低压配网隐患的根治(一)、配网“悬空”的八条好处 1、方便接地监控,故障现象简单好排除,电网好管理; 2、可在运行的电网中查找接地故障,提高供电效率; 3、大幅度减少触电伤亡、漏电火灾和雷击电器事故; 4、大幅度减少电能的接地损耗; 5、电网悬空运行,少受接地故障影响,稳定可靠; 6、电网各自独立自洁,减少相互干扰,电能质量好; 7、电网对地电压低,对防污闪、延长电网寿命有好处; 8、限制利用大地窃电、放电,对维护用电秩序有好处。 (二)、电网管理理念的飞跃2、配网的预防管理 3、变事故管理为预防管理4、两种管理的比较(三)、我国著名电气技术专家王厚余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