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果没有鲁迅, 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将会黯然失色。★笔名的由来 鲁迅的父母水乡绍兴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鲁迅的塾师寿镜吾“读经,味同稻粱, 读史,味同肴馔, 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呐喊·自序》)“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2、南京求学(1898—1902)“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1898年南京求学,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开始学习和研究达尔文进化学说。树立“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的发展观。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3、扶桑求学(1902—1909)1902年到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在弘文学院毕业,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结识了藤野先生。“幻灯片事件”使鲁迅“弃医从文”。1905-1907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与弟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执教。1906年回国与朱安成婚。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东京弘文学院毕业照1904.4鲁迅在仙台留学时的住所血荐轩辕1909年摄于日本东京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留日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最富个人特色的是“立人”(人的全面彻底解放,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精神自由,受自己意识支配的实体。)4.1909—1927年创作与战斗文学革命及俄国十月革命激发了鲁迅的历史参与意识,他加入《新青年》阵营,由沉默而呐喊,开始发表白话小说、诗和杂文。对封建文化的深刻愤恨,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以及深厚的文学素养,使鲁迅的创作有一个高起点。他很快成为新文学的主将。先后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及杂文《我之节烈观》等,之后不久,出版小说集《呐喊》。从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校兼职教书,讲授中国小说史等课程,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讲义。结识许广平。 1924—1926年,鲁迅战斗与创作进入第二时期。出版小说集《彷徨》,杂文集《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等等。 1926年8月,鲁迅离京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1927年1月,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开始接触共产党人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上产生了质的飞跃。 20年代的鲁迅学生时代的许广平鲁迅和青年学生在一起5、1927—1936年上海十年 1927年10月3日,鲁迅与许广平到达上海定居,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办杂志,组织社团。如《奔流》《朝花周刊》。 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及其它文学作品。 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培养左翼文艺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等。 投身革命活动和革命文艺运动。 鲁迅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争相奔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中共中央发来电吊唁。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民众所献“民族魂”的旗子,安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战斗在上海发起左联全家福柔石牺牲后为释母亲牵挂而拍摄左联为鲁迅秘密纪念50岁生日而摄鲁迅50岁生日照鲁迅遗容上海鲁迅墓鲁迅手迹广州鲁迅与许广平雕塑合像鲁迅精神二、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 内容(收录散文诗24篇) 写作背景:文苑寂寞,战场平安,伙伴散掉;兄弟失和;正在翻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野草》的主题 《野草》是五四退潮后鲁迅思想彷徨、苦闷的产物,反映了鲁迅彷徨、思索、坚韧战斗的心路历程。 (1)无归宿感,“过客”意识。 《影的告别》“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我只能“彷徨于无地”。 《颓败线的颤动》、《复仇(其二)》(2)必死的主题。 用文学的形式,从哲学的角度把死亡转化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思考。 《雪》:“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死火》“他忽而跃起,如红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就坠入冰谷中。” 《影的告别》:“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3)荒诞的主题。 荒诞背后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发现。 《立论》:一切围绕权利的立论都是权利化的表现,都是谎言和无意义的闲话,都是对现实的逃避。 《求乞者》:对虚无和虚伪的认识。 《狗的驳诘》:对人势利和虚伪的讽刺。(4)绝望的抗战。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希望》 绝望地进行没有希望的抗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鲁迅现实战斗精神的体现。 《野草》呈现出主题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是鲁迅情绪、情感、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各个侧面的反映,它是鲁迅从启蒙的文化批判者向启蒙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