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陶渊明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因时代原因,有着双重的性格,一方面要造福苍生,另一方面不得已要归隐。3.辞职归隐4.怡情田园(二)权威点评5、鲁迅:“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6、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7、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写陶渊明的对联适用角度1:位置与价值适用角度2:心灵的选择、铭记与忘记(话题:“忘记与铭记”)适用角度3:坚守心灵、甘于寂寞适用角度4:坦然、闲适红尘滚滚,名利滔滔,我们的心是人潮中旋转的羽毛,浮浮沉沉,飘飘荡荡。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他有着“猛志固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但后者更是他心灵的寄托。于是他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行走于山水之间,坦然生活,享受田园之乐,感受山水之情;行走于菊花之间,使得他在悠闲的生活中体验着菊的凄美,感受着草的羞涩;行走于飞鸟山林之间,使得恬静的生活,体会着飞鸟的疲惫,欣赏着山林的蓊郁。他厌恶官场的丑恶,不愿同流合污,所以他融于自然,吟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志。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适用角度5:在自然中生活、绿色生活向往自然的生活,本应是纯朴而本真的。虽不能人人都能像五柳先生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享受归隐山川的田园之乐,因为隐居要有经济实力,起码得是个小地主。但古语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在嘈杂的凡尘俗世中若能丢下旁骛,向往绿色,心境便能愈发空灵,精神便能愈发超脱。鲍尔吉曾说:“进入天空的畅途得经过原野。”质朴而本真的绿色生活于我们则是精神上的洗礼,洗去了尘世的污垢,灵魂将愈发轻便,轻得仿佛能随风飞起,淡定得似飞仙邀游于碧空之中。所以,向往绿色的生活,更是一种心的修炼。 ——2010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绿色生活》 适用角度6:出世和入世“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陶渊明“出乎”的,便是外在的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了。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出乎其外”,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入乎其内”。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与他而言都并不重要。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对人生,对自然的真爱,是他对超越平常人生的与众不同的全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世与“入”世的统一!适用角度7:做真正的自我适用角度8:双赢适用角度9:诗意人生适用角度10:理解、看懂适用角度11:高尚品格、读书感悟《义利之辨》作品论述的是义利之别,我们应该屈从于外在物欲的诱惑,还是遵从心灵的需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作者将陶渊明的诗文内容作了展开式的解读,而这样的文字有些是从原作化用而出,有的是作者根据自身需要做了合理的想象性处理,让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与义利的选择发生关联。所以,素材多用就是要找到观点与主体人物之间的关联性,用语言文字进行适当过渡。 《只求无愧于心》2009年海南、宁夏卷问心无愧1、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2、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5、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两怀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穿过东篱的栏栅。你认清斗米中的昏浊。背负荷月的草锄,你遗忘沾露后的衣裳。踏着落英缤纷,你寻寻觅觅桃源梦境。追着尧舜足迹,你隐隐匿匿南山菊影。没了罗绮华服,你披起晚霞织就的布衣更显高贵。没了轻车香马,你踩着泪光延伸的路途更觉舒畅。勇于放弃,敢于清高,于是你笑了,笑声中你双眸闪亮,眼神滑过一丝哀伤。隐者,不就是一个隐匿疼痛,愿意被遗忘的勇者吗(《隐者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