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期末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电影《武训传》批判 2.“样板戏” 3.“伤痕文学” 4.“乡土文学” 5.“先锋小说”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第一次“文代会”对当代文学发展的作用 2.“百花时期”的文学创作 3.“朦胧诗”的滥觞 4.“寻根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5.“文化散文”的得失 三、论述题(25分) “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期末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电影《武训传》批判 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于1948年拍成三分之一,后因经费问题而中 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面修改的剧本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审查,当时 上海尚属私营的昆仑影业公司决定继续拍摄。拍竣后的影片又经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 文化局审查,1950年12月开始在全国上映。 《武训传》在全国上映以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就发表了四 十多篇颂扬武训和《武训传》的文章,上海的三家出版社还出版了关于武训的电影小说 《武训传》、章回小说(《千古奇丐》)和画传(《武训画传》),《大众电影》还将电影《武 训传》评选为1950年全国“十佳国产片”之一。但是不久,诸如《武训不是我们的好传 统》和《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积极意义吗?》这样的批评性文章开始出现。由 此开始了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电影《武训传》及其所表现的武训这一历史人物的广受欢迎,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 全国各主要报纸均都转载了这一措词严厉的社论。同一天的《人民日报》还在“党的 生活”专栏发表了短评《共产党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三天以后(1951年 5月23日),文化部电影局又向全国发出通知,要求展开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原 先对电影及武训其人的肯定性评论迅速从报刊上销声匿迹,代之而起的,只是一味的、在 思想立场和思维方法上与“社论”完全一致的批判。周恩来和周扬等曾经支持或未阻止过 这部电影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检讨,当时的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兼文化局局长夏衍 还在1951年8月26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从武训传的批判检查我在上海文化艺 术界的工作》的检讨。这样,起初局限于文化艺术领域的正常的“学术讨论”就被“升 级”为规模巨大的政治批判运动。全国的所有报刊都在批判武训及《武训传》,不同的意见 根本无法表达,电影《武训传》的编导、演员和曾经肯定过武训的人,均都被迫进行了检 讨,有的地方甚至还搞人人过关。《人民日报》1951年7月23日至28日发表“武训历史 调查团”的《武训历史调查记》和8月8日发表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 义的艺术——电影〈武训传〉批判》,算是在形式上为这一批判运动做了总结。经过毛泽东 精心审改的《武训历史调查记》这样为武训定性:“武训是一个以‘兴义学’为手段,被 当时反动政府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这 难道还不确切吗?”进而强调:“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代了,用武训这具僵尸欺骗 中国人民的恶作剧应当结束了,被欺骗的人们也应当觉醒了。” 毛泽东发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并不仅仅因为对武训这个历史人物和这部电影 的评价问题。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武训和《武训传》在当时的广受欢迎所显示出来的 政治文化意识和毛泽东所欲建立的新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电影《武训传》以武训的 “行乞兴学”反衬了太平军武装斗争的失败,这样一种政治意识,为刚刚通过农民造反式 的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毛泽东所难以接受。电影《武训传》虽然是当时尚未完成社会主义 改造的私营制片公司所拍摄,但其剧本审读、资金投入、最终审查的获得通过和在领导层 的内部放映,以及在全国公映后的社会反应,在毛泽东看来,都显示出很多共产党员甚至 是不少领导干部的“思想麻痹”,这使得在政治上与文化上都极为敏感的毛泽东意识到问题 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还有着另外的目的,这就是接续了第一 次文代会开始的对于来自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清理,周恩来便曾明确指出《人民日 报》社论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新解放区的知识分子认真学习,提高思想水平”,而电影《武 训传》的主要创作者正是来自于1949年以前的国统区。 毛泽东所发动并且在全国所展开的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执政党领袖凭借其 所特有的政治权威与精神权威,充分运用高度组织化的文化管理体制,在文化官员的 密切配合下所进行的广泛的社会动员。作为在1949年以后初次展开的大规模的具有明显激 进色彩的文化实验,它的基本“经验”与运作模式在其后的批判运动中都有明显的延续, 所以说,它为后来文学领域的批判运动开了一个“先例”。 2.“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