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震背景与地震危险分析方法.pptx
雨巷****轶丽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相关资料
孕震背景与地震危险分析方法.pptx
孕震背景与地震危险分析方法1、地球内部结构与速度分布2、板块运动与全球地震带分布3、地震观测与震源机制4、震级与烈度5、地震衰减关系6、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7、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地球内部P波S波速度分布地壳与上地幔的分界面称之为Moho面,此面上地震波速发生突变的界面,P波从6.2km/s突变到8.3km/s;S波从3.5km/s突变到4.6km/s。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组成了一个坚硬的外壳,称之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20~150km,其下部为软流层。形象地讲,岩石圈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竹筏。1915年德国气象
孕震背景与地震危险分析方法.pptx
孕震背景与地震危险分析方法1、地球内部结构与速度分布2、板块运动与全球地震带分布3、地震观测与震源机制4、震级与烈度5、地震衰减关系6、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7、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地球内部P波S波速度分布地壳与上地幔的分界面称之为Moho面,此面上地震波速发生突变的界面,P波从6.2km/s突变到8.3km/s;S波从3.5km/s突变到4.6km/s。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组成了一个坚硬的外壳,称之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20~150km,其下部为软流层。形象地讲,岩石圈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竹筏。1915年德国气象
理学孕震背景与地震危险分析方法学习教案.pptx
会计学地球内部(nèibù)P波S波速度分布地壳与上地幔的分界面称之为Moho面,此面上地震波速发生突变的界面,P波从6.2km/s突变到8.3km/s;S波从3.5km/s突变到4.6km/s。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组成了一个坚硬(jiānyìng)的外壳,称之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20~150km,其下部为软流层。形象地讲,岩石圈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竹筏。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Wegener)提出现在地球表面的陆地(lùdì)是由一个称之泛大陆的整体经过不断破碎、又互相拼接而形成的。如图所示的大陆位置
汶川M_S8.0地震孕震机理研究.docx
汶川M_S8.0地震孕震机理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震的认知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入。然而,对于地震的孕震机理,科学家们仍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究中。本文将以汶川M_S8.0地震为例,探讨其孕震机理。一、汶川M_S8.0地震简介汶川M_S8.0地震,是指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破坏性地震。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超过69000人死亡,超过37000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亿元。这一事件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地震之一。二、汶川M_S8.0地震的孕震机理目前,科学家
汶川地震孕震机理的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启示.docx
汶川地震孕震机理的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启示汶川地震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一次里氏7.9级地震,是中国大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造成了近7.7万人死亡和约37万人受伤。作为一次具有重大危害性的地震,其孕震机理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围绕汶川地震的孕震机理展开讨论,并尝试从中探讨对地震预报的启示。一、汶川地震的孕震机理1.地壳构造运动地壳构造运动是导致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四川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的交界处,地壳厚度变化大,运动幅度较大,形成了汶川地震区域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