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血液学检验绪论一、临床血液学检验的概述血液学检验共分四篇: 造血细胞及其检验 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 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 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60年代发现单核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依靠于胞内大量存在的溶酶体 1852年血细胞计数发明 1892~1930年已知粒细胞具有趋化、吞噬和杀菌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血流动力学共同参与和调节着血栓的形成过程。 贫血可见于消化系统疾病、肾功衰竭、肝炎后、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和全身衰竭等。 白细胞显著减少可见于应用化疗药物或解热镇痛药物治疗之后 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可以反映在血液变化中,血液系统疾病也可以影响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1900年发现ABO血型 T细胞起杀伤作用,分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抑制性T淋巴细胞、诱导性T淋巴细胞,T细胞还能分泌多种细胞激活素。 1892~1930年已知粒细胞具有趋化、吞噬和杀菌作用 有经验的眼科医生可从眼底检查发现血液疾病,如巨球蛋白血症 1852年血细胞计数发明 20世纪30年代应用体外保存血液输血 临床血液学检验和临床密切联系, 白细胞减少有时提示发生伤寒杆菌和某些病毒感染 19世纪中期 巨幼细胞贫血,可因神经系统症状就诊于神经科,可因消化系统症状就诊于消化科 贫血可见于消化系统疾病、肾功衰竭、肝炎后、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和全身衰竭等。对血细胞的认识(二)白细胞的认识 1.对粒细胞的认识 1892~1930年已知粒细胞具有趋化、吞噬和杀菌作用 1986年该杀菌作用依赖于细胞内过氧化物酶 1949年已知嗜酸颗粒会转变为夏科-莱登晶体 近年来得知嗜碱颗粒成分(如组胺等)与过敏反应有关 2.对单核细胞的认识 1910年有报道单核细胞不但能吞噬一般细菌,而且能吞噬较难杀灭细菌(如结合杆菌、麻风杆菌),也能吞噬较大的真菌和寄生虫。被称为“打扫战场的清道夫”。 60年代发现单核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依靠于胞内大量存在的溶酶体 1976年提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 3.对淋巴细胞的认识 1959年以后发现,淋巴细胞受到丝裂原和抗原刺激后又转化为抗原(免疫母细胞),并能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和增殖。 近年来更加明确了淋巴细胞分工的复杂性: B细胞产生抗体,并且在受抗原刺激后转化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 T细胞起杀伤作用,分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抑制性T淋巴细胞、诱导性T淋巴细胞,T细胞还能分泌多种细胞激活素。 对血栓与止血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人类开始对凝血机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60年代的“瀑布学说”已成为公认的凝血机制 血液凝固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止血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到血管内血栓的问题,血栓的形成比止血缺陷对人类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血流动力学共同参与和调节着血栓的形成过程。takeiteasy!二、临床血液学检验和临床的关系(一)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1900年发现ABO血型 19世纪中期 贫血可见于消化系统疾病、肾功衰竭、肝炎后、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和全身衰竭等。 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可以反映在血液变化中,血液系统疾病也可以影响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白细胞增高见于大多数感染情况,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血流动力学共同参与和调节着血栓的形成过程。 takeiteasy! 1880年血细胞染色方法建立 1976年提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 60年代的“瀑布学说”已成为公认的凝血机制皮肤性淋巴瘤被皮肤科所诊断 粒细胞缺乏症和白血病可有严重的喉头感染和水肿而急诊入住五官科 有经验的眼科医生可从眼底检查发现血液疾病,如巨球蛋白血症 2.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 红细胞异常增高可见于氧交换困难的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见于某些肿瘤,如小脑肿瘤、肾肿瘤等 贫血可见于消化系统疾病、肾功衰竭、肝炎后、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和全身衰竭等。白细胞增高见于大多数感染情况,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白细胞减少有时提示发生伤寒杆菌和某些病毒感染 白细胞显著减少可见于应用化疗药物或解热镇痛药物治疗之后 出血现象见于肝疾病、肾功能衰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几乎见于各学科,如各类外科手术、妇产科的妊娠分娩前后、胎盘早剥以及内科疾病合并严重感染等 另外,非血液系统疾病可以同时合并存在血液系统疾病。 例如,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外科医生脾切除术后发现病人血小板持续增高,实际上是潜在的骨髓增殖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