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引言—《红楼梦》过时了吗第一节《红楼梦》的文学与文化地位2012年12月9日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应邀到斯德哥尔摩大学参加交流。他认为,每个作家最终要探讨的都是人性。人性是复杂的,千百年一代代作家一直在探讨,到现在也没探讨清楚,所以要继续探讨。谈及“如果读者不了解自己所写的作品的思想时,会不会失望”的问题,莫言表示:读者不一样,我对读者表示尊重,即使曲解也是可以原谅的。而且优秀作品总会被曲解,只有主题明确简单的小说才不会被曲解。“中国有部《红楼梦》,中国人一直在解释,越解释越糊涂。所以高明的小说家会把思想藏在故事里,把精力放在人物上,让人物自己表达,所以有的小说充满悖论。以后我还要创作这样的小说。” 1966年张爱玲定居美国,至1995年离世,期间以十年时间研究《红楼梦》,此书正是其晚年多年研究的结晶。书中共收入其七篇研究文章,包括《〈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插曲之一》,《初详〈红楼梦〉》,《二详〈红楼梦〉》,《三详〈红楼梦〉》,《四详〈红楼梦〉》,《五详〈红楼梦〉》。红学大师周汝昌称之“只有张爱玲,才堪称雪芹知己”。张爱玲得如此,其原因在“心极细而记极强”(周汝昌),“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红楼梦魇》自序)) 国人爱做红楼梦http://hlm.btv.com.cn/content/2010-08/05/content_1281272.htm《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谈《红楼梦》就是谈中国文化,《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和窗口。《红楼梦》表达出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心理方式以及中国人的人生命题。——王蒙李劼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蕴含着全部历史文化全息图像的旷古巨著."《红楼梦》的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作为一个旷古的文化灵魂,她照亮了昔日的兴衰;作为一则《城堡》式的寓言,她启示了未来的存在。正如人们可以在世界文化的横向座标上发现《红楼梦》的文化命运之意味一样,人们可以在中国文化的纵向座标上领略这部巨著的神灵所在。"3.作者之谜二、《红楼梦》的历史与文学背景(二)文化背景(三)文学背景三、红楼梦的现代意义与当下价值(一)现代意义这种孤独感,成为整部《红》形而上思考的起点,即形成对人类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的生命意义的追问。读红要诀(2)西西弗神话启示-“形而上的慰藉”2、文化反思意义站在世界女性学学术史的高度来审视曹雪芹超前的女性观3、人类普世意义(二)当下价值:文笔传神足千秋—经典价值当下价值:岂能重物不重人—人文价值当下价值:半部红楼创天下—应用价值管理学价值1、凤鸟偏从末世来—王熙凤的管理才能2、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探春家政管理的“经济”意识文化传播价值文化开发价值人生修养价值第二节《红楼梦》的作者、版本和续书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二、红楼梦的版本和续书一、百年红学风云录 永忠、林纾、鲁迅、毛泽东对红楼梦评价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 敦诚《四松堂集》\敦敏《懋斋诗钞》\张宜泉《春柳堂诗稿》\富察明义《绿烟琐窗集》\裕瑞《枣窗闲笔》\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评》 王希廉、张新之、姚燮\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蔡元培《石头记索隐》\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吴恩裕考证《废艺斋集稿》 何其芳《论红楼梦》 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 刘梦溪《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 欧阳键《红学辨伪论》二、红学不废百家言:刘心武与现代作家的红楼情结现代小说家意识到《红楼梦》对小说创作的重要性后,最好的学习方法便是揣摩之。第四节怎样阅读与研究《红楼梦》关于红楼梦的阅读心理和方法不能以影视剧的观赏代替阅读曹雪芹开篇就说《红楼梦》“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又借空空道人之口云:“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并在总题《红楼梦》诗中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直接提出解味的问题。《红楼梦》之所以耐读,正因为它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是一部讲究“趣味”和“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意境小说。1、曹雪芹“趣味”说的提出及审美价值曹雪芹的“趣味”说便是这种小说意识觉醒的明证2、曹雪芹“趣味”说的理论渊源“趣”的趋向、倾向、旨意这一层意思,与“味”有点重合,在这一层上常能被“味”所代替。“味”作为审美范畴最早源自《老子》,由此形成以“品味”审美传统,并直接铸就意境理论的产生。正因为“趣”和“味”有如此密切联系,便较早就合成了“趣味”一词出现在文献中。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趣味”说在脂评中的回应《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