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档资源★★★ 摘要:历经十多年,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面临诸多瓶颈,企业只有正视面临的问题,纠正一些模糊的认识,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保证这一战略的成功实施。 关键词:企业;走出去;战略 我国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时间内,我国主要是利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和市场潜力,吸引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重组中国的生产要素,使中国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并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采购、定牌生产、来料加工等形式,使中国的产业、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 我国通过“引进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受益者。从2000年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标志着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从“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提出的,是我国面向21世纪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是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推进高起点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走出去”是在我国之外与跨国公司共舞,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具有更大的风险性。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还不高。总体上还处于转换机制、学习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无论经济技术实力还是国际竞争经验,都处于幼稚和弱势地位。一批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引领下,迅速成长,跻身全球化竞争。 但从“走出去”战略实施至今,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尝试的初级阶段,致使像TCL、康佳等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折翼而归,经验教训证明,要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认识和行动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 一、“走出去”须重视企业自发性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必须明确,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市场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素质、国际竞争力决定“走出去”战略的成败。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政策支持,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或者说显现出一种看法,这种看法实际上可以称之为“政府推动论”,毫无疑问,健全和完善“走出去”战略是国家和政府的份内之事,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现实需要,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政府推动论”在强调对外投资制度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走出去”的主体是谁,这个主体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对外投资,其对外投资与国家的促进措施究竟有多大关联?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一些人有意无意模糊了这一概念,将政府对外投资的管理职能上升到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与干预,给“走出去”抹上了不应有的行政指令色彩。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对“走出去”的职责就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绝不能“越俎代庖”,偏离轨道。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和推行对外投资的相关促进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发展。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与“走出去”战略相配套的财政金融鼓励措施,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供便利和保障,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在促进措施制定方面都非常努力。但是对外投资是企业的经营行为,也就是说只有企业认为投资的时机到了,它才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此一定要清醒的认识。 二、注意风险的规避与防范,戒一哄而上盲目跟风 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的重新配置,所以企业一定要开展跨国经营,到全世界寻找和开拓市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走出去,一般而言,“走出去”的企业应为本行业的佼佼者,企业应苦练内功,若在国内市场尚缺乏竞争力,“走出去”成功的可能性也将是很渺茫的。 一项由IBM的事业部和上海的复旦大****合进行的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许多中国公司在未来10年中可能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但由于缺乏连贯的扩张战略,大多数公司面临严峻的风险。“走出去”的地域要首先选择与我国政治关系好、经济合作意愿强、市场环境相对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经济合作,逐步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可根据企业实际,从跨国经营的初级形式入手,逐步拓展到更高层次的跨国经营形式。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重视成本收益分析,科学论证,审慎决策,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尽量规避各种风险,努力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 三、“走出去”是手段,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