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9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基于嘉兴模式的研究 目录 导论:中国的环境保护与环境参与 第一章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研究 第一节:环境参与的概念和原则 第二节:公众环境参与的制度框架 第三节:公众环境参与的法律框架 第四节:中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事业的政策发展 第五节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嘉兴模式的实践经验 第一节:嘉兴模式兴起的条件和背景 第二节:嘉兴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第三节:嘉兴模式的参与主体 第四节:嘉兴模式运作所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浙江省各地环境保护的经验和嘉兴模式的影响 第一节:浙江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的努力 :各地的经验 :浙江省各地环境保护的经验嘉兴模式的影响 第四节:各地经验与嘉兴模式 第四章有关嘉兴模式的公众意见调查和分析 :嘉兴市公众参与情况的调查 :关于浙江省公众参与情况的调查 :浙江省生态状况的调查和资料分析 :综合评价 第五章推进公众参与机制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发展公众参与机制的制度障碍 第二节:制度建设与利益机制的协调 第三节:公众参与与民主制度的发展 第四节:处理好公众参与的“六个关系” 第六章倡导公共参与的制度建设 第一节:公众参与的机制 第二节:公众环境参与的相关制度 第三节:推进支持公众参与的保障制度 第四节:培育“绿色公民”,推进公众参与机制的发展 第七章推进公众参与的立法建议第一节: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 第二节:政府在推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措施 第三节:培育社会组织发展良好的社会生态 第四节: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图表目录 表一从2007年到2014年期间,嘉兴市出台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规范性文件 表二:1999-2013嘉兴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主要形式 资料来源:嘉兴市环境保护局 表三舟山、岱山、嵊泗、定海、普陀等地环保社会组织 表四浙江省各市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涉环保治理注意力列表(2013-2015) 表五嘉兴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方式、意愿和次数 表六公众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及环境保护的原因、动机 表七公众应参与到政府环境行政管理的阶段及在环保中的工作 表八政府与公众关系及环保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 表九浙江省五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年度情况的横向比较 表十浙江省五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排名年度情况的横向比较 表十一浙江省五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得分情况的动态变化 图一嘉兴市区域划分P38,表格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Jiaxing 图二嘉兴市嘉兴市6个区(x轴)在2011年(深绿色)和2012年(浅绿色)酸雨率(%,y轴)P39,数据来源:嘉兴市2012年环境状况公报, 可于HYPERLINK"http://www.jepb.gov.cn/News/9/02b658094992fa3b9841af66029a517956ee3dda.html"http://www.jepb.gov.cn/News/9/02b658094992fa3b9841af66029a517956ee3dda.html检索。 图三“嘉兴模式”主要参与者。 图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时间总体情况 图五五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时间 图六五市公众参加环保活动的最主要原因 图七受访者较倾向于参加的环保活动 图八企业违法排污时,受访者可能采取的行为。 图九环保部门不作为时,受访者可能采取的行为 图十受访者认为民间环保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 图十一公众对目前民间环保组织的活动的评价 图十二您认为政府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支持吗 图十三在推动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方面,公众最希望政府做什么? 附录 导论:中国的环境保护与环境参与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基本方向张通.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湖北环保创新[J].环境保护,2011,Z1:20-22.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矛盾也不断加剧。这种严峻的态势促使政府,从90年代起不断强化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管理。近十年来,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政府确立“环保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定量考核”等制度,建立起“排污申报登记”、““排污收费”、“环保目标责任制”、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制度,采取“关、停、并、转、迁”措施,注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四害”问题。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大力鼓励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的投入和环保能力的建设,借助市场化融资、专业化运营、社会化监管等手段,促使生态建设和水污染防治工作逐步实现“三个转移”的目标,即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移、由点源治理向集中治理转移、由单纯治理向社会化综合防治转移。 在具体的政策行动中,近年来政府和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