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2年7月北京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Q矢量和湿位涡分析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暴雨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剧烈。北京市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引发暴雨的重要地区之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受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天气,给市民的生活和交通带来重大影响。本文将采用湿Q矢量和湿位涡的方法,分析该次暴雨天气的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一、天气事件的情况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的气温在30摄氏度左右,湿度较高,局地气压略有下降。随着暴雨云团的形成和发展,降水强度呈现出迅速加强的趋势,局地瞬时降水量达到44毫米,引发了城市内涝和交通瘫痪等严重后果。 二、湿Q矢量分析 湿Q矢量是衡量空气垂直运动和大气湿度的重要参数,其研究可以揭示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我们得到了北京地区2012年7月21日12时至24时的湿Q矢量图(图1),根据图1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天气系统主要由南方暖湿空气和北方冷干空气交汇而成,湿Q矢量的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表明系统的水汽含量逐渐增加。 2.湿Q矢量的方向呈东南至西北的分布,表明系统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华南地区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并向北京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 3.在暴雨的前期,湿Q矢量呈现出向下的趋势,表明空气的下沉使得局地大气变得更加稳定;在暴雨的高峰期,湿Q矢量呈现出向上的趋势,表明空气受到了垂直运动的强烈驱动。 三、湿位涡分析 湿位涡是描述大气动力学运动和水汽运动的重要参量,它的研究可以揭示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和变化趋势。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我们得到了北京地区2012年7月21日12时至24时的湿位涡图(图2),根据图2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在暴雨事件的初期,湿位涡呈现出局部增强的趋势,表明水汽含量的增加和水汽环流的增强是导致此次暴雨事件形成的重要原因。 2.在暴雨事件的高峰期,湿位涡呈现出显著的局部绝对涡度负值,表明暴雨系统的环流强度增加,水汽向气压低的地区集中。 3.在暴雨事件的后期,湿位涡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表明此次暴雨事件的系统环流开始转向其他地区,使得暴雨事件的持续时间逐渐减少。 四、事件的成因与分析 综合分析湿Q矢量和湿位涡的观测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此次暴雨事件主要是由气压梯度的变化和水汽的输送共同作用导致的。在华南地区和西南季风的影响下,暖湿气流向北方运动,在北京地区和冷干气流相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暴雨天气系统。这个天气系统的水汽含量逐渐增加,形成局部的降水云团。湿位涡和湿Q矢量表明,此次暴雨事件的环流强度较大,气压场的变化较为复杂,大气的垂直运动比较强烈,最大的降水强度出现在事件的高峰期。 总结: 此次暴雨天气事件表明,大气环流是形成和发展暴雨天气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湿Q矢量和湿位涡的分析,可以揭示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和变化机制,对天气预报和应对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应对暴雨天气事件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强预警和防范措施,保障市民的安全和生活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