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汶川地震滑坡的分布特点及最大震中距分析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7.9级地震,该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其中,地震引起的滑坡是导致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滑坡分布特点和最大震中距离进行分析,探讨汶川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地震灾害。 1.引言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汶川的里氏7.9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造成了69,195人死亡,374,176人受伤,17,923人失踪,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地震引起的滑坡是导致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滑坡分布特点和最大震中距离进行分析,探讨汶川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地震灾害。 2.滑坡分布特点 汶川地震引起的滑坡分布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带状特征。滑坡带沿着地震破裂带延伸,在地形上表现为滑坡分布区域宽度较宽,长度较长,通常是地震断层带的正交方向。 (2)滑坡类型复杂,主要包括崩塌、滑坡、倾斜、蠕滑等多种类型,但以滑坡类型最为显著。 (3)滑坡的规模较大,包括小型滑坡和大型滑坡两类,其中大型滑坡占总体的比例较高。 3.最大震中距分析 最大震中距是指滑坡发生的位置距离地震震中的最大距离。汶川地震引起的滑坡的最大震中距一般在30-40公里,但有个别滑坡的最大震中距可达60公里。滑坡的最大震中距主要受到地形、地质、地震强度、滑坡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4.滑坡形成机制 汶川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地震引起的应力破裂、岩土体物理性质变化和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等因素。随着地震破坏作用不断扩大,土体内部的应力主要是直接应力和剪切应力作用,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此外,还有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例如地震引起的地下水的升降和走向的改变,当地下水长期存在时,土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将进一步发生变化,这将对土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5.滑坡发展趋势 滑坡的发展趋势主要受到地震破坏的影响,地震后的滑坡表现出越来越难以抑制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刺激下,滑坡情况会进一步恶化。因此,防止和控制滑坡的措施不仅应该考虑到地震因素,还应综合考虑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 6.结论 汶川地震引起的滑坡主要表现出带状分布、多类型和规模较大等特点。滑坡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地震引起的应力破裂、岩土体物理性质变化和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等因素。滑坡的发展趋势主要受到地震震后自然因素的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滑坡的发展。研究汶川地震滑坡的分布特点和最大震中距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地震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