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贺兰山苏峪口正目观组冰碛砾岩的形成环境分析 贺兰山苏峪口正目观组冰碛砾岩的形成环境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贺兰山苏峪口正目观组冰碛砾岩的野外地质观察和岩石薄片剖析,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其形成环境和物源特征。结果表明,苏峪口正目观组冰碛砾岩的形成环境为冰碛物质堆积区,物源主要来自附近冰川或冰带的冰碛物。整个过程主要分为冰碛物质积聚、压实和成岩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混杂粒度、多圆角砾石、低成岩度的砾岩。 关键词:贺兰山;苏峪口正目观组;冰碛砾岩;形成环境;物源特征 引言 贺兰山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变化丰富,同时也是重要的地质遗迹资源区。其中,苏峪口正目观组是该地区重要的地层单元,是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一组含砾屑沉积岩。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组冰碛砾岩的形成环境和物源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其地质演化历史和环境背景。 一、研究区域概况 苏峪口正目观组位于贺兰山南麓,南北走向,呈弧形展布,面积约800平方公里。该地区山势较高,地形起伏较大,最高峰为苏峪口正顶,海拔2673米。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0.4℃,年降水量约400毫米。 二、冰碛砾岩的地质特征 苏峪口正目观组冰碛砾岩主要由砾石、砂砾和少量泥质砾石等组成,砾石为主要成分。砾石多圆角,大小不一,分别为1-20厘米,呈混杂粒度,颜色为灰色或深灰色。岩石呈现出密度较大、成岩度较低的特点,且岩石中包含有许多冰碛物及其余石器。 三、形成环境分析 3.1冰碛物质堆积区域 冰碛岩的形成首先需要有冰川或冰带,不存在冰川或冰带,则不会形成冰碛岩。因此,苏峪口正目观组冰碛砾岩的形成地点应该是冰碛物质堆积区域。据文献资料显示,在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当时的贺兰山冰盖向南退缩,留下了大量的冰碛岩和砂砾岩,而冰碛物质积聚、淤积,便形成了冰碛物质堆积区域。 3.2物源特征 苏峪口正目观组冰碛砾岩的物源特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性。据野外观察及岩石薄片剖析,该岩石中含有具有地方特征的冰碛物,主要有“苏峪口红土”和“钼城花岗岩”。其中,“苏峪口红土”的成分主要是由地层物质和局部风化土发生变质而成,属于属于碎屑来源成分。而“钼城花岗岩”的成分主要是花岗岩体的颗粒、石英和长石等,属于侵入岩来源成分。综合岩石薄片剖析和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初步推论出该岩石的物源来自附近的冰川或冰带的冰碛物。 3.3成岩过程 冰碛砾岩的成岩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冰碛物质积聚阶段、压实阶段和成岩阶段。 在冰碛物质积聚阶段,冰碛物质先在冰川或冰带中形成,并通过流动、滑移等过程向下运动,最终堆积在较低处,形成冰碛物质堆积区域。 在压实阶段,冰碛物质堆积层渐渐变厚,上层长度压实下层,使得冰碛物质的空隙度逐渐减小,颗粒之间逐渐接触变形,并随着堆积层的压实使得颗粒之间的结合相对加强。 在成岩阶段,冰碛物质堆积层继续受到地质力学的作用,逐渐形成了混杂粒度、多圆角疑石、低成岩度的砾岩。 四、结论 苏峪口正目观组冰碛砾岩的形成环境为冰碛物质堆积区,物源主要来自附近冰川或冰带的冰碛物。整个过程主要分为冰碛物质积聚、压实和成岩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混杂粒度、多圆角砾石、低成岩度的砾岩。本研究为贺兰山地区的地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