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超临界机组干湿态自动转换控制方法 超临界机组干湿态自动转换控制方法 摘要:超临界发电机组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发电设备,但其工作状态的稳定性和转换效率的问题一直是工程师们面临的挑战。本文旨在研究超临界机组的干湿态自动转换控制方法,以提高其工作稳定性和转换效率。通过分析超临界机组的干湿态工作特性和转换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转换控制方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干湿态自动转换,并提高超临界机组的工作稳定性和转换效率。 关键词:超临界机组、干湿态、自动转换、控制方法、机器学习 1.引言 超临界机组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作为工作介质的发电设备,具有高效、环保的特点。然而,超临界机组的工作状态的稳定性和转换效率一直是工程师们面临的挑战。在超临界机组的运行过程中,由于介质流动的不稳定性和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干湿态之间的频繁转换,从而降低机组的工作效率和寿命。因此,研究超临界机组的干湿态自动转换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超临界机组的干湿态工作特性和转换过程 超临界机组的干湿态是指机组运行过程中介质流动状态的变化。在干态下,介质处于临界点以下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其流动性较差,容易产生回流和局部增压现象。在湿态下,介质处于临界点以上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其流动性较好,减少了回流和局部增压现象。由于超临界机组的工作条件往往处于临界点附近,因此干湿态之间的转换频率较高。 干湿态自动转换的目的是将机组从干态切换到湿态或从湿态切换到干态,实现稳定的运行和高效的发电。在超临界机组的转换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测介质的温度、压力和流速等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的变化来调整机组的工作状态。然而,由于介质流动性和温度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传统的手动控制方法难以满足超临界机组的干湿态自动转换需求。 3.基于机器学习的干湿态自动转换控制方法 为了提高超临界机组的干湿态自动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转换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机组的工作状态和介质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从而实现对机组工作状态的自动调整和干湿态的自动转换。 具体而言,该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超临界机组的温度、压力、流速等参数数据,并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 (2)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噪、补全等处理,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特征提取:从预处理后的数据中提取有效的特征信息,包括介质的热力学参数、流动性和温度变化等特征。 (4)模型训练: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提取的特征进行训练,建立干湿态自动转换模型。 (5)模型验证: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对干湿态转换进行验证和调整,以实现机组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发电。 4.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干湿态自动转换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实验设置了不同的工作条件和介质参数,并采集了相应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机组的工作状态和介质参数,并在转换过程中实现稳定的干湿态转换。与传统的手动控制方法相比,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转换控制方法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5.结论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机组的干湿态自动转换控制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转换控制方法。通过对超临界机组的工作特性和转换过程的分析,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稳定的干湿态转换,并提高超临界机组的工作稳定性和转换效率。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该方法,提高其实时性和适应性,在实际超临界机组中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YangZ,ZhouY,ZhuL,etal.Anovelautomaticdry-wetswitchingmethodforasupercriticalpowerplant[A].PowerEngineeringSocietyWinterMeeting[A].IEEE,2002:1-5. [2]LiM,ZhangJ,PengL,etal.DynamicmodelingandloadrejectiontransientanalysisofasupercriticalCO2powercycle[J].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2018,172:586-596. [3]XuY,YangW,YangX,etal.AdaptiveslidingmodecontrolforsupercriticalCO2powercycleintegratedwiththermalenergystoragesystem[J].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2021,189:116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