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短波测向系统地波准确度测试方法研究 短波测向系统地波准确度测试方法研究 摘要:短波测向系统在无线通信、电子对抗以及射频信号检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测向系统的准确度和可靠性,需要开展地波准确度的测试。本文研究了短波测向系统地波准确度测试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对短波地波的特性分析和测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校正相位差法的地波准确度测试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短波测向系统的地波准确度,为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短波测向系统;地波准确度;相位差法;测试方法 1.引言 短波测向系统是一种用于定位和追踪目标信号方向的技术。它可以应用于通信、电子对抗和无线电频谱监测等领域。测向系统的准确度是评估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地波准确度则是短波测向系统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波是在地面反射的无线信号,其传播距离较短,能够较准确地测量目标信号的方向。因此,地波准确度的测试对于保证测向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2.相关工作 地波准确度的测试方法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领域都有一定的研究。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角度差法、基站校正法和相位差法等。角度差法是通过比较测向系统测量的目标方位角和真实方位角之间的差异来评估地波准确度。基站校正法则是在实际环境中设置已知位置的基站,通过与测向系统进行角度校正来测试地波准确度。相位差法是一种基于测向系统的相位差测量原理来评估地波准确度的方法。不同的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本文将重点研究相位差法以及其在地波准确度测试中的应用。 3.短波地波特性分析 短波地波的特性分析是地波准确度测试的基础。首先,短波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地形和地貌的影响,产生多次地面反射。这些反射会引起信号传播路径的延迟和衰减,影响地波的准确度。其次,短波地波在不同频率和天线高度下会有不同的传输损耗。因此,在地波准确度测试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测向系统的影响。 4.测向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短波测向系统通常由天线阵列、接收机和处理模块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测量接收信号在天线阵列中的到达时间差来计算目标信号的方位角。具体来说,测向系统从不同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经过初级处理后,进行相位差测量。通过相位差的计算,可以得到目标信号的方向。因此,测向系统的准确度受到相位差测量的精度影响。 5.地波准确度测试方法 基于校正相位差法的地波准确度测试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实际环境中设置已知方向的基站,并将基站与测向系统进行校正,得到校正相位差。然后,在测向系统进行地波测量时,将目标信号与校正相位差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地波的准确度。具体步骤如下:首先,设置已知方向的基站,并将其与测向系统进行校正。然后,在实际测量中,测向系统接收到目标信号后,将目标信号与每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位差计算。最后,将计算结果与校正相位差进行比较,得到地波的准确度。 6.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基于校正相位差法的地波准确度测试方法的有效性,我们设计了一组实验。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已知方向的基站和短波测向系统,通过测量不同方向的目标信号,得到相位差的计算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短波测向系统的地波准确度,为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了依据。 7.结论 本文对短波测向系统地波准确度测试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分析短波地波的特性和测向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了基于校正相位差法的地波准确度测试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短波测向系统的地波准确度。未来的工作可以进一步研究地波准确度测试方法的精度和稳定性,以及优化测向系统的性能。 参考文献: [1]KimJ,CoonJP,LiK,etal.AccuracymeasurementofelectromagneticdirectionfindingsystemintheHFband[J].IEEETransactionsonAntennasandPropagation,2018,66(12):7047-7052. [2]WuQ,LinY,TangB,etal.High-accuracyVHFradiodirectionfindingsystemforrocket-borneapplications[J].IEEETransactionsonAerospaceandElectronicSystems,2020,56(6):5166-5180. [3]LiuH,YuanY,ChenG,etal.AccurateevaluationofDFsystemindensemultipathenvironment[J].ElectronicsLetters,2021,57(4):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