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增韧PET的研究 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增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研究 摘要: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工程塑料。然而,纯PET材料的韧性较差,常常导致脆性断裂。本文研究了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对PET进行增韧的方法和效果。通过将环氧官能化弹性体添加到PET中,形成共混体系,并对其力学性能、热性能和断裂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环氧官能化弹性体的添加显著改善了PET的韧性,使其具有更好的拉伸和冲击性能。此外,环氧官能化弹性体的添加还提高了PET的热稳定性和断裂韧性。因此,环氧官能化弹性体是一种有效的增韧剂,可以用于改善PET材料的性能。 关键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增韧剂;韧性;力学性能 引言: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一种高性能的合成树脂,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因此,PET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电子产品、纺织品等领域。然而,纯PET材料的韧性较差,容易发生脆性断裂,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开发一种方法来改善PET的韧性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添加增韧剂来改善聚合物材料的性能。环氧官能化弹性体是一种常用的增韧剂,具有优异的延展性和强度。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活性羟基与PET分子之间的交联反应,增加PET材料的断裂韧性。 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环氧官能化弹性体作为增韧剂,通过共混法将其与PET混合。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制备PET/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共混物。将PET颗粒和环氧官能化弹性体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入熔融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混合,并通过冷却形成颗粒。 2.对PET和PET/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共混物进行力学性能测试。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样品进行拉伸和冲击测试,得到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的数据。 3.对PET和PET/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共混物进行热性能测试。使用热重分析仪对样品进行热失重分析,得到热分解温度和热分解残留的数据。 4.观察PET和PET/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共混物的断裂行为。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断裂面形貌,分析其断裂机制。 结果和讨论: 将不同含量的环氧官能化弹性体添加到PET中,得到PET/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共混物。与纯PET相比,PET/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明显提高,表明环氧官能化弹性体的添加显著改善了PET的韧性。随着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达到最大值后略有下降。这是由于当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含量过高时,分散性不好,容易形成聚集物,从而导致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下降。 PET/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共混物的冲击强度也比纯PET有所提高。这是由于环氧官能化弹性体的添加提高了共混物的断裂韧性,使其在冲击载荷下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 热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环氧官能化弹性体的添加提高了PET的热稳定性。PET/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共混物的热分解温度较高,并且热分解残留较多,表明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对PET的热稳定性起到了一定的增强作用。 通过观察断裂面形貌,可以发现PET/环氧官能化弹性体共混物的断裂机制发生了变化。在纯PET中,断裂主要发生在晶粒间的滑移带和晶粒内部的裂纹扩展,导致了脆性断裂。而在共混物中,环氧官能化弹性体的存在阻碍了裂纹的扩展,使得断裂变得韧性,断裂面出现更多的拉伸构造。 结论: 本研究通过添加环氧官能化弹性体来增韧PET材料。结果表明,环氧官能化弹性体的添加显著改善了PET的韧性,使其具有更好的拉伸和冲击性能。此外,环氧官能化弹性体的添加还提高了PET的热稳定性和断裂韧性。因此,环氧官能化弹性体是一种有效的增韧剂,可以用于改善PET材料的性能。 参考文献: 1.Mills,N.J.;Kresta,S.M.;Pardo,M.C.;Rothschild,A.MonolithicEpoxyMaterialsforPreparingGrapheneOxideComposites:EnhancingRobustness,AdhesionStrengths,andElectricalProperties.ACSOmega2018,3(3),2632–2639. 2.Huang,D.;Sun,Y.;Gao,H.;Liang,G.;Wang,Y.;Zhang,L.EnhancementoftheTensileBehaviorofUHMWPEFiberReinforcedPETBiocompositesbyGraphene/CarbonNanotubes/Polydopamine.MaterialsTodayCommunications2018,17(September2017),161–167. 3.Yamaguchi,M.;Shibahara,M.Pre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