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汶川地震诱发文家沟巨型滑坡-碎屑流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初步分析 引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引发了文家沟巨型滑坡-碎屑流。此次滑坡引发了巨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地质灾害研究者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通过对其研究,更好地了解地震诱发滑坡-碎屑流的成因机制和基本特征,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文家沟滑坡-碎屑流的基本特征和成因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基本特征 根据对文家沟滑坡-碎屑流现场观察和分析,下面从滑坡体特征、碎屑流基本特征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1.滑坡体特征 文家沟滑坡产生后,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公里,深度超过300米的巨型坑洞,坑底是一个类似湖泊的水域。滑坡体主要由砂砾屑和岩屑构成,其中不少岩床被夹杂在屑石中,形成了单体大小达到6-8米的巨石。滑坡体的边缘可见大量崩塌和岩石破碎的迹象。 2.碎屑流基本特征 文家沟地震滑坡亦涵盖了碎屑流,是典型的滑坡-碎屑流灾害。其一般特征为:流动速度快、规模大、造成损失严重、形态多样。碎屑流的形态多样,既有“粘稠型”、也有“泥石流型”,它们的运动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破坏。碎屑流壅肆的特点是难以控制,具有接二连三的再次威胁性,尤其当陡峭溪谷上的面积较大,涉及范围较广时尤其危险。 3.影响 文家沟滑坡-碎屑流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困扰。而另一方面,文家沟滑坡-碎屑流也为后来的研究和防范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成因机制 对于地震诱发滑坡-碎屑流的成因机制和基本特征,研究始于20世纪早期。地震碎屑流其实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从构造条件、地质条件和应力条件三个角度来讨论成因机制。 1.构造条件 文家沟区域是构造场区域,大地震作用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导致重力的作用和物理质量的流失,进而构成了巨型滑坡。文家沟滑坡地形的大地震时期的扩散早在几千万年前的冲积扇上进行了埋藏,而由于地震的改变,在地层序列中更高的萨卡拐发生了破裂,使黑云塔组的板岩钩裂和崩塌产生了坚硬的承压物。 2.地质条件 文家沟滑坡区位于四川地区的三叠纪综合山构造带上,属于岩石多变形粘弹性断裂带。而当地岩性很差,在强震的震动下,各种缺陷易于发生裂隙,破碎变形和松散。文家沟滑坡地带是一个深层断层,地震的力量在其中产生了贯穿性的碎裂和滑动。 3.应力条件 文家沟地震的多种物理地质特征,主要是巨坑(或水库型滑坡)的出现,其中之一是地震能量释放的结果,通过地震较长的震源距离、地质层次、岩性和剪切性等因素来产生。 结论 文家沟滑坡-碎屑流是地震诱发的,其基本特征和成因机制都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轻对策也越发显得重要。“减灾而非灾后救援”已经成为现代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