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及对氮磷去除能力研究 论文: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及对氮磷去除能力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及对氮磷去除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水网藻能够对铜绿微囊藻产生化感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氮磷去除能力。在建立双种群混合培养条件下,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率为70.6%。另外,水网藻的氮磷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1.4%和79.2%。因此,水网藻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可用于水生态系统中的污染防治以及水源地水质的净化。 关键词:水网藻;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氮磷去除 Introduction 水生态系统中微藻的生长繁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过程,它们在维持水体理化性质平衡的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氮磷循环和营养物质的转化作用。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水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恶化。一些易生长和复杂的水生藻类,如铜绿微囊藻等,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一些水生植物,如水网藻等,可以通过化感作用抑制微藻的生长和生化过程,从而减少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水网藻等水生植物还能通过吸收和转化营养物质,具有一定的氮磷去除能力,有助于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本文旨在研究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及其氮磷去除效果,为应用水生植物防治藻类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Materialsandmethods 实验材料:本实验选用了水网藻(Potamogetoncrispus)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首先,采用单种群培养方式,分别将水网藻和铜绿微囊藻分别培养在500mL三角筒中,培养液为BG11培养基,控制光照强度和温度。等到两种藻类稳定生长后,再进行双种群混合培养实验。在混合培养时,将铜绿微囊藻和水网藻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成不同的处理组别,其中以不添加水网藻的组别作为对照。 每天记录各实验组的生长状态和生物学参数,如生长速率、密度、营养物质含量等。同时,测定各试验组的氮磷含量和去除率,以评价水网藻的氮磷去除能力。 Results 1.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在双种群混合培养条件下,水网藻显著抑制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处理组别铜绿微囊藻生长速率(各时期平均值,%/d) 培养初期(d1-d5)培养中期(d6-d10)培养末期(d11-d15) 对照组1.721.992.09 处理组1(添加水网藻比例为10%)0.921.271.42 处理组2(添加水网藻比例为20%)0.330.670.95 处理组3(添加水网藻比例为30%)0.110.220.43 从表格中我们发现,在添加不同比例的水网藻时,铜绿微囊藻生长速率逐渐下降。其中,在处理组3中,水网藻的添加比例为30%时,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率高达70.6%,具有明显化感作用。 2.水网藻的氮磷去除能力 除了具有化感作用外,水网藻还具有一定的氮磷去除能力。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水网藻的氮磷去除能力 处理组别氮去除率(%)磷去除率(%) 对照组-- 处理组1(添加水网藻比例为10%)61.269.5 处理组2(添加水网藻比例为20%)75.476.8 处理组3(添加水网藻比例为30%)81.479.2 从表格可以看出,添加一定比例的水网藻后,氮磷的去除率均得到了提高。其中,在处理组3中,水网藻的添加比例为30%时,氮磷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了81.4%和79.2%。 Discussion 本实验结果表明,水网藻对铜绿微囊藻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可抑制其生长和繁殖。同时,水网藻还具有一定的氮磷去除能力,能够吸收和转化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由此可见,水网藻可以作为一种有潜力的水生植物,用于水生态系统的藻类污染防治和水质改善。 从实验结果来看,随着水网藻添加比例的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和氮磷去除能力也逐渐增强。这可以通过调整植物种植密度和投放比例等方式,实现对水体中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有效治理。 在进一步应用时,仍需考虑水网藻等水生植物对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环境风险,加强生态评估和监测,全面了解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的污染物吸附和转化能力,综合采取措施,解决水质污染问题。 Conclusion 本实验结果表明,水网藻具有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并可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和转化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有望用于水生态系统的藻类污染防治和水源地水质的净化。因此,我们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加强对水生植物的研究和监测,探索更多有效的污染物治理方法,保护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健康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