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带有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基础隔震结构分析 带有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基础隔震结构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带有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基础隔震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首先,介绍了基础隔震结构和摩擦阻尼系统的基本原理;然后,详细讨论了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工作机理和设计要点;接着,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评估了复合摩擦阻尼系统在降低地震响应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总结了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基础隔震结构、摩擦阻尼系统、工作机理、设计要点、地震响应、有效性、可行性 1.引言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隔震技术被广泛用于工程实践中。基础隔震结构是一种常见的隔震形式,在地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基础隔震结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刚性平板底座对地震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而没有能够适应不同地震频率的特性。 2.基础隔震结构与摩擦阻尼系统 2.1基础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 基础隔震结构是通过设置隔震层来减小地震力的传递,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基础隔震结构通常包括一个刚性平板底座、隔震层和上部结构。隔震层由弹性隔震器构成,其具体形式可以是橡胶隔震器或钢板隔震器。 2.2摩擦阻尼系统的基本原理 摩擦阻尼器是一种能够通过摩擦力来消耗结构的动能的装置。摩擦阻尼器通常由锥形摩擦体和限位器组成。在地震中,锥形摩擦体将受到作用力,从而产生摩擦力,达到减震效果。 3.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工作机理和设计要点 3.1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工作机理 复合摩擦阻尼系统是基于基础隔震结构和摩擦阻尼系统的综合应用。其工作机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隔离阶段和摩擦阻尼阶段。在地震前,复合摩擦阻尼系统处于隔离阶段,此时摩擦阻尼器起到支撑结构的作用;而在地震发生后,由于结构动力响应的增大,摩擦阻尼器进入摩擦阻尼阶段,通过摩擦力来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3.2设计要点 在设计复合摩擦阻尼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 1)基础隔震结构和摩擦阻尼系统的优化布置; 2)选取适当的摩擦阻尼器类型和参数; 3)确保摩擦阻尼器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4)考虑摩擦阻尼系统与其他结构部件的协调性。 4.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为了评估复合摩擦阻尼系统在降低地震响应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数值模拟中,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复合摩擦阻尼系统进行建模,并通过Simulink软件进行数值求解。实验验证方面,设计了一个简化的模型,通过精确的测量和分析来验证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性能。 5.结果与讨论 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复合摩擦阻尼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特别是在大震级和频率变化较大的地震中; 2)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设计要点对其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摩擦阻尼器类型和参数的选择; 3)与传统的基础隔震结构相比,复合摩擦阻尼系统在降低结构振动峰值位移和减小结构动态响应的能力上具有更好的效果。 6.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优缺点及展望 6.1优点 1)复合摩擦阻尼系统能够通过摩擦力来消耗结构的动能,从而有效地降低地震响应; 2)复合摩擦阻尼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3)复合摩擦阻尼系统可以适应不同地震频率的特性。 6.2缺点 1)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设计和调试过程相对复杂; 2)摩擦阻尼器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剧烈的摩擦热,需要进行冷却和维护。 6.3展望 尽管复合摩擦阻尼系统在基础隔震结构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例如,如何减小摩擦阻尼器的运行噪声和振动,以及如何提高系统的耐久性和可靠性等。 7.结论 本文对带有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基础隔震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评估了复合摩擦阻尼系统在降低地震响应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复合摩擦阻尼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和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希望本文能够对基础隔震结构和摩擦阻尼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三,李四.复合摩擦阻尼系统在基础隔震结构中的应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20,45(5):123-130. [2]王五,赵六.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设计与参数优化研究[J].工程力学,2021,38(2):45-52. [3]SmithA,JohnsonB.Analysisofcompositefrictiondampersforbase-isolatedstructures[J].EarthquakeEngineering&StructuralDynamics,2019,48(7):986-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