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水体影响因素的研究 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水体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 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是一种有效的治理城市水体污染的方法,并对水体中的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中水体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我们发现了影响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水体的多种因素,包括水质、水温、营养物质、光照、植被等。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为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人工湿地,再生水景观,影响因素,水体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往往存在成本高、效果差的问题,而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同时提供了良好的观赏价值。因此,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城市水体治理方法。然而,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的水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影响因素,本文将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分析。 一、水质影响因素: 水质是评价水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表明,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中水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入流水水质是影响湿地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浓度的污染物质会降低湿地的净化效果。其次,湿地内部环境的水流速度、水深等因素也会影响水体的净化能力。此外,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也对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去除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水温影响因素: 水温是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水温的升高会改变水体中生物的生活习性,并且影响水中的氧溶解度。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对水温的敏感性较高,湿地的水体温度受到周围环境和湿地内部环境的共同影响。 三、营养物质影响因素: 营养物质是水体中常见的污染物质之一,其过量的输入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通过湿地植被和微生物的作用,能够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然而,湿地中的植被和微生物对不同的营养物质的去除能力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这种差异。 四、光照影响因素: 光照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能量来源。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的成功与否与光照条件密切相关。良好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湿地中的植被生长和微生物代谢,从而促进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去除。因此,在设计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时,需要考虑充足的光照条件。 五、植被影响因素: 湿地植被是修复再生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体的净化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湿地植被的种类、密度和生长状态等因素会影响湿地的净化效果。有些植物具有较强的吸附和去除污染物质的能力,而有些植物则对污染物质相对不敏感。因此,在选择湿地植被时需要考虑其生态功能和适应性。 结论: 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水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综述了水质、水温、营养物质、光照和植被等影响因素,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于人工湿地修复再生水景观的建设和管理,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性。 参考文献: 1.Smith,R.D.,Amiri,B.J.,&Bartos,M.H.(2007).Wetlandtreatmentofurbanstormwater:theuseofmodelcalibrationforprocessprediction.EcologicalEngineering,30(3),275-283. 2.Vymazal,J.(2013).Potentialofconstructedwetlandsfortreatingminewatercontaminatedbyarsenicandotherelements.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463,647-662. 3.Wang,S.,Liu,R.,Zhang,Q.,Xie,C.,Qiao,Y.,&Liu,F.(2020).Relationshipbetweenplantfunctionaltraitsandmetalpollutioninfloatingwetlandsofariver-typereservoir.EcologicalEngineering,146,105741. 4.Wu,H.,Zhang,Y.,&Zhang,J.(2012).Effectsofhydrilla(Hydrillaverticillata)colonizationonthewaterqualityinatypicalsubtropicalreservoirinChina.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a),24(2),31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