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3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2024年招聘员工历年高频难、易点(公共基础测验共200题含答案解析)模拟试卷 每套试卷共200题,答案解析在题目后面 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合计统分人得分 一、单选题(共124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公文主体包含要素的是()。   A:发文机关标志   B:发文机关署名   C:抄送机关   D:密级和保密期限 正确答案选项:B 解析:本题旨在考察公文的基础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文书处理等方面。文种有收文、发出文件,转办或承办通知、通告、批复、通报、请示和报告。 版头所包含的信息包括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等,这些信息都是为了确保文章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文后附有题录、注释和参考文献。该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和印章等,这些元素构成了文章的核心内容。版记涵盖了抄送机构、发行机构以及发行单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文种名称应按国家颁布的标准统一书写。根据《党政机关公文格式》7.2.4规定,若发现 A项存在错误,可采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加上“文件”二字组成的标志,或者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由于其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所以它是公文文种中唯一的正式标记。公文版头的一部分即为发文机关的标志所在。因此,我们可以将该文种中的发文机关标记为发文机关标识。 B项正确,根据《党政机关公文格式》7.3.5.1规定:“加盖印章的公文。单一机关行文时,一般在成文日期之上、以成文日期为准居中编排发文机关署名,印章端正、居中下压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使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居印章中心偏下位置,印章顶端应当上距正文(或附件说明)一行之内。”因此,对这部分公文内容必须认真核对。公文主体包括发文机关的署名、成文日期以及印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抄送者为公文的原始作者,也是文件形成过程中重要人物的代表。 C项错误,根据《党政机关公文格式》7.4.2规定:“抄送机关。如有抄送机关,一般用4号仿宋体字,在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之上一行、左右各空一字编排。”由于抄送者与被抄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因此抄送机关是公文文种名称或性质上的一个要素。公文版记的一部分归属于抄送机关的范畴。 D项错误,根据《党政机关公文格式》7.2.2规定:“密级和保密期限。如需标注密级和保密期限,一般用3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二行;保密期限中的数字用阿拉伯数字标注。”由于这两种内容都是重要文种,所以也应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处理。公文版头的密级和保密期限属于其所涵盖的范围之内。由于目前对其使用不够规范、统一,给一些单位造成了混乱,因此有必要加以明确,以提高文件材料质量。由于 的存在,故本题选择B。 2、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机关联合发文的文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标注所有机关的发文字号   B:只能标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C:应该标注至少两个机关的发文字号   D:可以根据情况临时规定发文字号 正确答案选项:B 解析:本题考查公文的基本知识 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九条规定:“(五)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因此,我们可以把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量来确定发文单位的文件编号。由于 的存在,故本题选择B。由于文种不同,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区分各种文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下列选项符合首因效应的是()。   A:物以类聚   B:削足适履   C:恶人先告状   D:一俊遮百丑 正确答案选项:C 解析:此题旨在探究管理学的根本原则。在 A项错误中,物以类聚的方式被描述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同类的事物常常会聚集在一起。在题目中出现频率较高,但不能完全涵盖。中性语.目前多用来比喻坏人与坏人经常在一起。在句子中出现时容易造成语义上的歧义,甚至使语义混乱,所以不能轻易使用。未显现出“初次印象”对认知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未使人感觉到鞋跟小的鞋子适合走路。对于 B项错误,削足适履指的是为了适应小鞋的尺寸,需要对鞋子进行适当的修整,以使其更适合脚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由于说话者有意违反语法规则,使其语言表达出现失误。比喻过于迁就现成的条件或者生搬硬套。表现为“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以偏概全”等。未显现出“初次印象”对认知的影响,与题意不符。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根据 C项的正确表述,恶人先向有关方面告状,而那些理亏的人则会被抢先诬陷,从而给那些有理有据的人留下不良的第一印象。没有体现出来“第一印象”对主体产生影响,违背了题意。展现出“初次印象”对客体的认知所产生的影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