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长征精神知识竞赛题库 长征精神知识竞赛题库1 1.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C)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的长征。 A.吴起镇 B.直罗镇 C.会宁 2.(B),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A.1934年10月 B.1936年10月 C.1938年10月 3.毛泽东同志曾说过:"(A)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 了一个奠基礼。" A.直罗镇 B.太原 C.徐州 4.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A),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 A.“左”倾错误 B.“右”倾错误 C.整风运动 5.(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 史的转折点。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娄山关会议 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A) 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B.红一,二,三方面军 C.红二十五,二十七军和红十五军团 D.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 7,红军长征的原因(D) A.日本的入侵 B.北上抗日 C.伪满洲国的建立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8,红军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B)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9.《八一宣言》最早刊载于1935年10月1日中共在哪个城市出版的中文《救国报》 第十期上?(D) A.纽约 B.伦敦 C.莫斯科 D.巴黎 10,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A) A.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B.陕北会师 C.红军攻克遵义 D.懋功会师 11,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D) A.两河口会议 B.巴西会议 C.俄界会议 D.遵义会议 12,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D)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遵义会议的召开 13,1931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C) A.政治和军事问题 B.政治和思想问题 C.军事和组织问题 D.军事和作风问题 14,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是在(D) A.两河口会议上 B.沙窝会议上 C.巴西会议上 D.俄界会议上 1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难"包括(D) A.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B.穷山恶水的自然条件 C.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D.ABC都有 16,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是(A) A.周恩来朱德 B.毛泽东朱德 C.毛泽东周恩来 D.朱德陈毅 17,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D) A.敌强我弱 B.装备落后 C.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失败 D.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 18,下列哪一项不是遵义会议的内容(C) A.集中全力纠正了"左"倾错误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C.选择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主席 D.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9,遵义会议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主要是因为(D) A.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消极影响 B.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C.在危机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D.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20,长征途中,红军变被动为主动的首次军事行动是(B) A.强渡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 D.强渡大渡河 21,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博古,李德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提出的口号是(B) A."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B."御敌于国门外","不丧失守土" C."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D."逐次转移,各个击破" 22,遵义会议的最大贡献是(D) A.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坚持了游击战争顺利掩护主力红军转移 C.决定了红军继续北上进军陕甘宁 D.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 23.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同红二、四方面军在哪里会师?(B) A.西康的甘孜一带 B.甘肃会宁 C.甘肃平凉 D.甘肃天水 24.红军长征被称为什么?(D) A.战略后退 B.突围转移 C.突围后退D战略转移 25.在哪一天,红军总政治部发布政治指令,提出“准备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进行长途 行军与战斗”?(A) A.1934.10.9 B.1934.10.10 C.1934.10.1 D.1935.10.9 26.长征时中共中央红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将红四方面军之第三十二军编入第 二方面军)的总指挥是谁?(A)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