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化学锚栓计算: 采用四个5.6级斯泰NG-M12×110粘接型(化学)锚栓后锚固,hef=110mm,AS=58mm2,fu=500N/mm2,fy=300N/mm2。 荷载大小: N=5.544KN V=2.074KN M=2.074×0.08=0.166KN·m 一、锚栓内力分析 1、受力最大锚栓的拉力设计值 因为=556N>0 故,群锚中受力最大锚栓的拉力设计值: =2216N 2、承受剪力最大锚栓的剪力设计值 化学锚栓有效锚固深度:=-30=60mm 锚栓与混凝土基材边缘的距离c=150mm<10=10×60=600mm,因此四个锚栓中只有部分锚栓承受剪切荷载。 承受剪力最大锚栓的剪力设计值: =2074/2=1037N 二、锚固承载力计算 1、锚栓钢材受拉破坏承载力 锚栓钢材受拉破坏承载力标准值: N 锚栓钢材破坏受拉承载力分项系数: ≥1.4 锚栓钢材破坏时受拉承载力设计值: N>=2216N 锚栓钢材受拉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 2、混凝土锥体受拉破坏承载力 锚固区基材为开裂混凝土。 单根锚栓理想混凝土锥体破坏时的受拉承载力标准值: 7.0 =8248.64N 混凝土锥体破坏情况下,确保每根锚栓受拉承载力标准值的临界间距: 混凝土锥体破坏情况下,确保每根锚栓受拉承载力标准值的临界边距: 基材混凝土劈裂破坏的临界边距: 则,c1=150mm>mm,取c1=90mm 边距c对受拉承载力降低影响系数: =1.0 表层混凝土因密集配筋的剥离作用对受拉承载力降低影响系数: =0.8 荷载偏心对受拉承载力的降低影响系数: 其中, 开裂混凝土 单根锚栓受拉,混凝土理想化破坏锥体投影面面积: s1=100mm<,取s1=100mm s2=200mm>,取s2=180mm c1=150mm>,取c1=90mm,c2=90mm 群锚受拉,混凝土破坏锥体投影面面积: =100800mm2 混凝土锥体破坏时的受拉承载力分项系数, 群锚混凝土锥体受拉破坏时的受拉承载力标准值: =20529.95N 群锚混凝土锥体受拉破坏时的受拉承载力设计值: N>N=5544N 混凝土锥体受拉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 3、混凝土劈裂破坏承载力 基材混凝土劈裂破坏的临界边距: 则,c1=150mm>,取c1=120mm,c2=120mm s1=100mm<,取s1=100mm s2=200mm>,取s2=200mm =149600mm2 构件厚度h对劈裂承载力的影响系数: =1.631>1.5,取 单根锚栓理想混凝土锥体破坏时的受拉承载力标准值: =8248.64N 群锚混凝土锥体受拉破坏时的受拉承载力标准值: =17138.84N 混凝土劈裂破坏受拉承载力标准值: N 混凝土劈裂破坏受拉承载力设计值: N>N=5544N 混凝土劈裂破坏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 4、锚栓钢材受剪破坏承载力 锚栓钢材破坏时的受剪承载力标准值: N 锚栓钢材受剪承载力分项系数: 锚栓钢材破坏时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2074N 锚栓钢材受剪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 5、混凝土楔形体受剪破坏承载力 取c1=c2=mm 混凝土楔形体破坏时的受剪承载力标准值: =10285.86N 边距比c2/c1对受剪承载力的降低影响系数: 边距与构件厚度比c1/h对受剪承载力的提高影响系数: <1,取 剪力与垂直于构件自由边方向轴线之夹角α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系数: 因为α=00,因此。 荷载偏心对群锚受剪承载力的降低影响系数: 未开裂混凝土及锚固区配筋对受剪承载力的提高系数: 单根锚栓受剪,混凝土破坏楔形体在侧面的投影面面积: mm2 群锚受剪,混凝土破坏楔形体在侧面的投影面积: mm2 群锚混凝土楔形体破坏时的受剪承载力标准值: =16901.79N 混凝土楔形体受剪承载能力分项系数: 群锚混凝土楔形体破坏时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N>V=2074N 混凝土楔形体受剪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 6、混凝土剪撬破坏承载能力 因为≥60mm,故取K=2.0。 混凝土剪撬破坏承载能力标准值: N 混凝土剪撬破坏承载能力分项系数: 混凝土剪撬破坏承载能力设计值: N>V=2074N 混凝土剪撬破坏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 7、拉剪复合受力承载力 植筋钢材破坏: <1.0 混凝土破坏: <1.0 综上所述,后置埋件的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 >>As=58 f_stk=500 N_RKs=As*f_stk f_yk=300 gamma_RSN=(1.2*f_stk)/f_yk N_RdS=N_RKs/gamma_RSN h_ef=110 h_ef1=h_ef-30 f_cuk=35 N_RKc0=(3.0*(h_ef-30)^1.5)*sqrt(f_c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