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 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将27头平均体重6.83kg的28日龄断奶仔猪分为3个处理。即试验I组(正对照组,含基础日粮)、试验Ⅱ组(负对照组,含基础日粮+20%的过夜水)、试验Ⅲ组(负对照组,含基础日粮+菌液+20%过夜水)。试验结果表明:水拌发酵组和菌液发酵组的空肠、盲肠和结肠的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菌液发酵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水拌组和干粉组(p<0.05),发酵组的V/C值也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水拌发酵组和菌液发酵组的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黏膜厚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酵饲料可改善断奶仔猪肠黏膜的形态结构,有助于减少仔猪腹泻和增强仔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 关键词:发酵饲料;肠黏膜;形态;断奶仔猪 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仔猪早期断奶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早期离乳易造成仔猪肠道功能紊乱,仔猪肠道绒毛高度下降,隐窝深度加深,因而造成仔猪消化道消化吸收的面积减少,进而影响生长性能(徐春兰等,2004),诱发“仔猪断奶应激综合症”(郑秋锋,2002)。而发酵饲料是以饲料为基础物质,添加有益微生物使其大量繁殖,先进行体外消化,分解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当动物采食后,营养物质得到充分吸收,有益微生物又可定殖在肠道中,从而改善仔猪的肠道结构,弥补了早期断奶带来的缺点。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发酵用菌液成分:含有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总均数5×1010CFU/g,菌液和基础日粮均由沈阳爱特杰牧业有限公司提供。 1.2试验动物和日粮配制选用28日龄美系大白和长白断奶仔猪27头,按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仔猪。试验I组即正对照组(PD),含有基础日粮;试验Ⅱ组即负对照组(ND),含有基础日粮+20%过夜水;试验Ⅲ组为负对照组(ND+P),含基础日粮+20%过夜水+菌液。基础日粮组成见表1。预饲为7天,试验期为15天。仔猪采用分栏饲养。自由采食和饮水。猪舍温度保持在28℃左右。仔猪由沈阳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种猪场提供。 表1日粮组成及营养成分% 原料比例营养水平玉米50.00%消化能14.25MJ/kg膨化玉米10.00%粗蛋白质CP(%)17.80%去皮豆粕16.00%钙Ca(%)0.80%膨化大豆粉5.00%有效磷Ap(%)0.48%优质进口鱼粉5.00%赖氨酸Lys(%)1.15%石粉0.75%蛋+胱氨酸Met+Cys(%)0.68%磷酸氢钙CaHPO41.20%苏氨酸Thr(%)0.81%食盐NaCl0.25%酸化剂0.30%蔗糖3.50%乳清粉3.00%玉米油1.00%复合预混料4.00%总计100.00%注:预混料为饲粮提供(mg/kg):A,11500IU;D32800IU;E60;K33.5;B12.5;B26.5,B63mg/kg,B120.04,烟酸30,泛酸15,叶酸1.5,生物素0.2,铜180,铁120,锌120,锰45,碘0.4,硒0.25。 Note:premixforthedietprovided(mg/kg):A,11500IU;D32800IU;E60;K33.5;B12.5;B26.5,B63mg/kg,B120.04,niacin30,pantothenicacid15,folicacid1.5,biotin0.2,copper180,iron120,zinc120,manganese45,iodine0.4,selenium0.25. 1.3检测指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组织结构:迅速截取十二指肠(端部)、空肠(胆总管入口远端10cm)、回肠(盲肠交界处近端l0cm)各1cm及盲肠盲端lcm。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经洗脱、透明、浸腊、包埋等处理后.在室温下切成5µm的切片,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选5个典型视野(绒毛完整,走向平直),用目镜测微尺测量每个视野中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并计算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 1.4数据分析将试验所测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整理及作图(使用Excel2003软件),试验结果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邓肯氏法进行多重比较。试验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发酵饲料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绒毛高度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空肠的绒毛高度Ⅱ组、Ⅲ组比I组分别增加了8.1%、14.48%,差异显著(P<0.05);对于回肠的绒毛高度Ⅲ组比I组增加了8.6%,差异显著(P<0.05);对于盲肠的绒毛高度Ⅱ组、Ⅲ组比I组分别增加了18.53%、47.57%,差异显著(P<0.05);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