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北京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研究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北方地区虽然地震相对较少,但仍然存在地震危险性。本文将探讨北京地区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以期为地震监测、防范和减灾提供一定参考。 一、北京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北京地区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属于华北地块的边缘地带,与太行山向南连接。其地质构造属于华北早古生代地台裂陷带东段。历史地震记录显示,北京市区历史上有过多次中小地震,主要分布在城区的西南部和东北部。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76年5级地震、1020年的西山夜哭、1966年的戒台寺地震等。尽管这些地震规模不算很大,但他们表明该区域仍有一定的地震活动性。 二、震源机制 地震发生时,由于断裂面上两侧由于构造作用积累的应力超过强度极限,导致断裂面破裂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时使地震波向外扩散。因此,了解震源机制有助于研究区域构造及应力场。常用的震源机制分析方法有直接波灰度图和震源机制反演方法等。 实践证明,北京地区的地震构造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基底断层地震、活动断层地震和岩体地震。其中基底断层地震是较为罕见的,它们长期爆裂,容易引起地震,震级较大且对城市影响较大。活动断层地震是相对常见的,地震矩的大小反映了断层的滑动和拗曲性质。岩体地震通常规模较小,其震源机制为单或双面破裂。 三、构造应力场 地震活动的持续发展是长期的构造演化和应力场作用的产物。因此,掌握构造应力场信息同样可以揭示区域内地震行为的规律。 北京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受到华北地板的持续挤压和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控制。实际测量及模拟研究表明,该区域的主要压应力方向为E-W方向或Iw-NE向,剪应力方向为NW-SE向,其规律性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强。这一规律性反映了华北地区整体受北向压力和东向剪切力的主要作用。同时,该区域存在多个较为活跃的断裂带,表明该区域地壳受到了复杂的构造应力场作用,导致了地震灾害的发生。因此,针对该区域的地震防御策略应立足于深入分析该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和手段提出更为有效的地震监测、预警、紧急处理和灾后修复方案。 结语 北京地区尽管地震较少,但受制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应力场等个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仍然容易发生一些中小地震事件。本文对与北京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研究有了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地震防御建议。希望本文能够为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防范和减灾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