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黄芪多糖微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摘要:黄芪多糖作为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在医药、保健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以黄芪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技术进行多糖的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黄芪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为微波功率400W、提取时间30min、料液比1:20、温度80℃。在此条件下,黄芪多糖的提取率可达到4.20%。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简便、环保的黄芪多糖微波辅助提取工艺。 关键词:黄芪,多糖,微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Introduction 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其根部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其中黄酮、多糖等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黄芪多糖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多糖物质,可用于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糖、抗氧化等方面。目前,黄芪多糖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提取是黄芪多糖应用的前提,其提取工艺对提取率和多糖的品质影响很大。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浸提、酸提、酶解等。但是,这些传统的提取方法存在提取时间长、提取效率低、操作繁琐等缺点。近年来,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因其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绿色环保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提取。 本研究以微波辅助提取技术为手段,对黄芪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MaterialsandMethods 1.原料准备 黄芪使用自然生长的大青山野黄芪,经过清洗、晾干、粉碎、筛选等处理。 2.微波辅助提取 将黄芪粉置于微波炉中,在不同的微波功率、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下进行提取,得到提取液。经过过滤、浓缩、酒精沉淀等步骤,得到黄芪多糖。 3.正交实验 以微波功率、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作为试验因素,通过正交设计进行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 4.多糖含量测定 采用蒪酸-硫酸法对提取液中多糖含量进行测定。 Results 1.单因素实验 在单因素实验中,对微波功率、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1)微波功率对黄芪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微波功率是影响黄芪多糖提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30min、提取温度为80℃的条件下,微波功率对提取率的影响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知,当微波功率为400W时,提取率达到最高值,为3.89%。 (2)料液比对黄芪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料液比是影响黄芪多糖提取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微波功率为400W、提取时间为30min、提取温度为80℃的条件下,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知,当料液比为1:20时,提取率达到最高值,为4.44%。 (3)提取时间对黄芪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提取时间是影响黄芪多糖提取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微波功率为400W、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80℃的条件下,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知,当提取时间为30min时,提取率达到最高值,为3.89%。 (4)提取温度对黄芪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提取温度是影响黄芪多糖提取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微波功率为400W、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提取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知,当提取温度为80℃时,提取率达到最高值,为3.89%。 2.正交实验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进行工艺优化。 正交实验设计如表1所示: 根据优化后的工艺条件,进行黄芪多糖的提取试验,结果见表2。 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后的黄芪多糖提取率为4.20%,远高于单因素实验的最高提取率。 Discussion 根据本研究结果,黄芪多糖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400W、提取时间30min、料液比1:20、温度80℃。在此条件下,黄芪多糖的提取率可达到4.20%。 相比传统的提取方法,微波辅助提取具有提取效率高、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等优点。本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是一种高效、简便、环保的黄芪多糖提取方法。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简便、环保的黄芪多糖微波辅助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黄芪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 此工艺不仅提高了黄芪多糖的提取率,还能够大量节约时间和成本,增加黄芪多糖生产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References 1.黄增和.黄芪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05,25(1):63-65. 2.陈红,梁伟,万坤.黄芪多糖的提取及其药理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4):1019-1022. 3.司马光,张华,肖宝现.黄芪多糖的提取及其免疫调节作用[J].中华免疫学杂志,2007,23(2):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