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青藏高原东北缘近期水平形变场分析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流经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重要山地地区,是我国的水源涵养区和生产生活区。本论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表运动进行监测和分析,获得了该区域的水平形变场,揭示了其地震、地质和水文演化过程。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灾害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1、研究背景 -2、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质背景和地表形貌特征 -3、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分析 -4、水平形变场分析结果 -5、形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形变场变化规律探究 -7、形变场成因分析 -8、结论与展望 研究背景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寒、山地、草地、森林交错的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该区域的水资源及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其中地表运动变化对水文系统变化和灾害风险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表水平形变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质背景和地表形貌特征 青藏高原东北缘北起黄河源,南至长江汇合处,总长约2000公里,宽约300-500公里,总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该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多岩性、多结构沉积岩及古生界岩体、晚造山期的侵入岩群、与底部弱晶岩面结构接触带。地震活动频繁,造山作用剧烈,地表形貌呈巨幅波状。 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分析 本研究以全国地震台站和GPS台站的连续监测数据为数据来源,利用经典的GPS测量及分析技术和ITRF2008坐标系统,基于Bernese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水平形变场。 水平形变场分析结果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水平形变场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 1.整个区域水平形变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性。以湖北省界附近为界,南部偏东区域总体呈现东西向收缩,北部偏西区域总体呈现东西向伸展。 2.东细胞内部均匀分布,速率相差不大;月差分析发现,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流域地区。 3.整个区域的形变场分布空间复杂,尤其是藏门断裂和岷江断裂带的交汇区,存在悬挂墩效应。 4.形变范围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最大形变值在区域中心位置,并且沿着走向程波流域分布。 形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本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水平形变场分布空间相对复杂,在整个区域的分布特征中有以下几点: 1.形变场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以地形和构造特征为基础。 2.形变场分布范围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特别是藏门断裂和岷江断裂带的交汇区,其形变范围更为显著。 3.区域中心位置存在最大形变值,沿着走向程波流域分布。 4.在整个测区中发现东西向收缩带和伸展带,呈两大体系向各自方向发展,体现了区域东西向的应力分布规律。 形变场变化规律探究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水平形变场进行统计和分析,本研究发现: 1.形变场整体上呈现了东西向收缩和伸展的趋势,且区域内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形变场体系:伸长和收缩系统。 2.研究区域形变场分布空间复杂,藏门断裂和岷江断裂影响显著,导致该区域存在着悬挂墩效应。 3.研究区域中心位置形变最大,同时,程波流域沿着其走向分布。 4.研究区域的形变受到了构造应力场的影响,该应力场主要受到周边岩石和复杂地形的作用影响,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形变场成因分析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形变场受到了周边构造和岩石特性的共同作用,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区域内的构造应力场是形变的主因,主要是来自于三条区域界面处的活跃断裂和地壳厚度变化的影响。 2.研究区域岩石的物理性质差异及地表覆盖物的变化也对形变场的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较厚且分布相对集中的喀斯特地貌等。 3.区域内的水文过程也是形变的重要共同因素,主要是来源于季节性的地表水循环及人类活动等。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成功地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水平形变场,揭示了该区域地震、地质和水文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形变主要受到了周边构造、岩石物理性质差异和水文过程的共同影响。未来,在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方面还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