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改性笋壳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为了探究笋壳改性后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本文以笋壳为原料,采用硫酸和氯化铵分别作为水热处理剂和化学改性剂,制备了笋壳吸附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对制备的吸附剂进行表征,并利用成批平衡法和动态吸附法研究了笋壳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笋壳吸附剂吸附铅离子的最大吸附量为70.35mg/g,在pH值为6时达到平衡,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因此笋壳可作为一种环保、经济、高效的吸附材料来治理重金属污染。 关键词:笋壳;化学改性;吸附剂;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 1.引言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重金属离子具有毒性与累积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均具有破坏性,如铅、镉、汞等元素均被列为国家有毒有害物质。因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已成为全球环境保护工作的热点之一。 吸附技术是一种流行的处理重金属污染的方法。目前吸附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两类。天然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已成为理想的吸附剂材料。笋壳是一种植物废弃物,含有丰富的硅酸盐、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可作为一种天然吸附材料。然而,天然吸附材料常存在着吸附性能和稳定性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化学改性以提高其吸附性能。 因此,本文以笋壳为原料,采用硫酸和氯化铵分别作为水热处理剂和化学改性剂,制备笋壳吸附剂,分别对其形态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其吸附铅离子的吸附性能。 2.实验方法 2.1实验材料 笋壳:收集自市场上的竹笋。 铅离子:采用氯化铅制备。 2.2吸附剂的制备 笋壳的制备:笋壳经清洗后切成约0.5cm的小块,放入250mL三口瓶中,加入足量的去离子水,无氧热解2h,烘干后得到笋壳。 笋壳吸附剂的制备:取10g的笋壳,加入100mL的4%硫酸溶液中,于95℃下水热反应6h。过滤后,将笋壳颗粒洗涤至无酸性,再用去离子水淋洗至中性。干燥后得到笋壳吸附剂I。另取10g的笋壳,加入100mL的5mol/L氯化铵溶液中,在85℃下反应24h。过滤后,洗涤、干燥后得到笋壳吸附剂II。 2.3实验方法 2.3.1吸附性能评价 成批平衡法:取一定量的笋壳吸附剂与一定浓度的铅离子溶液混合,在一定温度下静置达到平衡。经离心、过滤后,测量上清液中铅离子浓度,计算吸附量。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来描述。 动态吸附法:将笋壳吸附剂填充于柱中,通过一定浓度的铅离子溶液进行经验运行。收集出水液的吸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得到吸附过程的动态模型。同时,对吸附过程的数据利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动力学吸附常数。 2.3.2表征方法 傅里叶红外光谱:BrukerIFS-66V/S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扫描电子显微镜:JeolJSM-7500F型扫描电子显微镜。 3.实验结果及分析 3.1吸附剂表征结果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笋壳吸附剂I和笋壳吸附剂II的红外光谱曲线相似,光谱峰位分别为3425cm^-1(-OH伸缩震动)、2925cm^-1(-CH2伸缩震动)、1745cm^-1(C=O伸缩震动)、1389cm^-1(C-H摇摆)、1032cm^-1(Si-O-Si骨架振动)和801cm^-1(O-Si-O角振动)。笋壳吸附剂I还具有缺失的1092cm^-1的C-O结构的拉伸震动峰。笋壳吸附剂II还具有1020cm^-1程度的N-H弯曲震动峰和1410cm^-1的N-H伸缩震动峰(图1)。符合基于硫酸和氯化铵的处理方式增加表面功能官能团的化学改性。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笋壳吸附剂I和笋壳吸附剂II的表面形貌均呈现出泡沫状,表面有许多小孔、凸起和凹陷,形成了较大的比表面积(图2)。其表面形貌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吸附剂的承载能力和表面活性,促进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 3.2吸附性能试验结果 以笋壳吸附剂I和笋壳吸附剂II对铅离子进行吸附性能评价,得出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结果显示,笋壳吸附剂I和笋壳吸附剂II对铅离子的吸附均呈现出快速吸附和平衡吸附的特点。其中笋壳吸附剂I吸附量随着溶液中铅离子浓度的递增而逐渐增加,当溶液中铅离子浓度为50mg/L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而笋壳吸附剂II的吸附量在铅离子浓度为30mg/L时达到最大值。两种吸附剂的铅离子吸附量的最大值分别为70.35mg/g和62.13mg/g。 采用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吸附过程数据,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R^2=0.995)(图4)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R^2=0.940)。而通过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吸附速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6)(图5)。 4.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