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遥感影像的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及密度时空分异 标题:基于遥感影像的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及密度时空分异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植被碳储量及密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数据,针对桂西北喀斯特区进行了植被碳储量及密度时空分异的研究。通过遥感技术获取植被指数数据和植被高度数据,并结合地面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及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及密度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受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于喀斯特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遥感影像;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植被密度;时空分异 引言: 植被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碳储量及密度的研究对于理解植物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碳循环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地形,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的植被景观。基于遥感影像的研究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样地调查的局限性,能够对大范围的植被碳储量及密度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 方法: 1.数据获取 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植被指数数据和植被高度数据。植被指数数据以NDVI(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为主要指标,通过遥感图像的红外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反映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高度数据通过激光雷达遥感技术获取,能够提供植物垂直结构的信息。 2.数据处理 通过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提取出植被指数和植被高度数据。根据样地调查数据,建立植被碳储量和植被密度的模型,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得到整个研究区的植被碳储量和植被密度分布图。 3.时空分析 利用GIS软件对植被碳储量和植被密度的时空分异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遥感数据,研究区植被碳储量和植被密度的年际变化情况。同时,根据研究区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数据,分析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对植被碳储量和植被密度的影响。 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在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和植被密度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以NDVI作为指标的植被碳储量分布,显示了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碳储量差异。而植被高度数据则反映了不同类型植被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还发现,桂西北喀斯特区的植被碳储量和植被密度受地形、土壤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山地地区的植被碳储量和植被密度通常较低,而河谷地带的植被碳储量和植被密度较高。此外,气候的季节变化也会对植被碳储量和植被密度产生影响。 结论: 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对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及密度时空分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和植被密度受地形、土壤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对于喀斯特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该地区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JiaM,YangW,WangC,etal.SpatialandtemporaldynamicsofecosystemcarbondensityinChina:Preliminaryresults[J].ScienceChinaEarthSciences,2014,57(5):930-942. [2]ZhouG,LiuS,LiZ.CarbonsequestrationbyChinesebambooforestsandtheirecologicalbenefits:Assessmentofpotential,problems,andfuturechallenges[J].EnvironmentalReviews,2006,14(2):80-96. [3]FangJY,GuoZD.Forestbiomassanditsage-relateddistributionpatterninnortheastChina[J].ActaBotanicaSinica,2001,42(10):1121-1130. [4]SongX,WangJ,ZhengD.DetectionofchangesindesertificationbasedonRemoteSensingoftheMuUsSandland,China[J].Catena,2012,92(7):67-75. [5]ChenX,WanJ,XieX,etal.ResearchonecologicalenvironmentinformationinthearidareabasedonthesupportofRSandGIS[J].RemoteSensingforLand&Resources,200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