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模糊相轨迹模型的Smith预估控制 基于模糊相轨迹模型的Smith预估控制 摘要:本论文将介绍基于模糊相轨迹模型的Smith预估控制方法。首先,对Smith预估控制和模糊控制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介绍了模糊相轨迹模型的原理和算法。接下来,通过比较实验结果,验证了模糊相轨迹模型在Smith预估控制中的有效性。最后,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Smith预估控制;模糊控制;相轨迹模型 1.引言 在控制系统中,预测控制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方法。它能够根据系统的历史输入和输出数据预测系统未来的行为,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其中之一的Smith预估控制方法,通过组合预测模型和控制器,实现对系统的预测和控制。然而,传统的Smith预估控制方法对系统模型的精确性要求较高,对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往往很难实现良好的控制效果。 与传统的Smith预估控制方法不同,模糊控制方法在处理非线性系统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模糊控制方法通过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模糊化,利用模糊规则进行推理和决策,生成模糊控制信号,从而对系统进行控制。然而,传统的模糊控制方法对系统的建模和控制逻辑设计要求较高,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和调试。 为了克服传统Smith预估控制方法和模糊控制方法的局限性,本论文提出了基于模糊相轨迹模型的Smith预估控制方法。该方法将模糊控制和相轨迹模型相结合,利用相轨迹模型对系统进行建模和预测,通过模糊推理和决策生成模糊控制信号,实现对系统的预测和控制。 2.Smith预估控制 Smith预估控制是一种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方法。它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历史输入和输出数据预测系统未来的行为,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Smith预估控制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系统的输入信号进行递归预估,对系统的输出信号进行递归补偿,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由于Smith预估控制方法对系统模型的精确性要求较高,对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往往很难实现良好的控制效果。 3.模糊相轨迹模型 模糊相轨迹模型是一种适用于非线性系统的模型。它通过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模糊化,利用模糊规则进行推理和决策,生成模糊控制信号。模糊相轨迹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预测系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输出值,并根据预测结果生成输出控制信号,实现对系统的控制。相比传统的模糊控制方法,模糊相轨迹模型不需要对系统进行精确的建模和控制逻辑设计,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4.模糊相轨迹模型的算法 模糊相轨迹模型的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数据采集:通过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进行采集,获取系统的历史数据。 (2)模糊化: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模糊化处理,得到模糊输入和模糊输出。 (3)规则库设计:根据系统的特性和要求,设计模糊规则库,包括输入模糊集合、输出模糊集合和模糊规则。 (4)模糊推理:根据设计的模糊规则库,进行模糊推理,生成模糊控制信号。 (5)解模糊化:将模糊控制信号进行解模糊化处理,得到实际的控制信号。 (6)输出预测:根据模糊控制信号和模糊输出,预测系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输出值。 (7)输出控制:根据输出预测结果生成输出控制信号,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5.实验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基于模糊相轨迹模型的Smith预估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系统为一个非线性的水平控制系统。通过比较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基于模糊相轨迹模型的Smith预估控制方法能够实现对系统的准确预测和控制。 6.结论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基于模糊相轨迹模型的Smith预估控制方法。该方法将模糊控制和相轨迹模型相结合,利用相轨迹模型对系统进行建模和预测,通过模糊推理和决策生成模糊控制信号,实现对系统的预测和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模糊相轨迹模型的Smith预估控制方法在非线性系统中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然而,本论文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模糊相轨迹模型的算法可以进一步优化,提高系统的建模和预测精度。其次,需要进行更多类型的实验,进一步验证基于模糊相轨迹模型的Smith预估控制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最后,可以进一步研究模糊相轨迹模型在其他控制问题中的应用,拓展其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Smith,O.J.(1957).Closercontrolofloopswithintegratingloads.ChemicalEngineeringProgress,53(5),217-219. [2]Mamdani,E.H.(1974).Applicationoffuzzyalgorithmsforcontrolofsimpledynamicplant.ProceedingsoftheInstitutionofElectricalEngineers,121(12),1585-158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