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新领域 —‘环境与安全检测仪器分会’第一阶段筹备工作小结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环境与安全监测仪器分会筹委会秘书长吕武轩研究员 第一部分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简介(略) 第二部分环境与安全监测仪器现状及发展趋势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专用检测与监测、控制仪器仪表同其它仪器仪表一样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了解、掌握瞬息万变的状态信息的观测器,也是人们认识客观进而改造客观的工具。 环境监测的基本作为就是利用环境监测技术装备对大气、陆地水体、海洋、农业、湿地、草原、荒漠、森林、生态等自然界信息以及人造系统产生的各种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进行观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任何灾害或事故的发生都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其酝酿伊始直至事故临界状态呈现,都有端倪可察、朕兆可寻。 生产事故寓于危险源(HazardSource),后者通常指“人(劳动者)—机(生产过程和设备)—环境(工作场所)”有限空间的全部或一部分,属于‘人造系统’,绝大多数具有可观测性和可控性。 长此以来,危险源安全状态的控制基本上依赖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包括建全规章制度,重视消防、救护、安全防护等设施的完善,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和应急能力等等,使危险作业环境尽可能不发生重大事故。然而,国际职业安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史表明:完全依赖人们对危险源的警惕性来保障生产安全并非万全之策,因为人可能受到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失误。此外,尚有一些事故致因属于人的智力所难以有效抑制的,当然也就无法指望凭制度和管理来保障危险源的安全状态。近年来,多起重大生产事故的发生,虽则可归咎于违章、渎职等人为因素予以追究,但进而分析之,也与缺乏先进、可靠的安全检测与监控设施不无关系。 重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如果不是大自然造孽抑或人为破坏,往往源于生产事故和灾难的蔓延,危险源就会成为污染源的源头。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的专用仪器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然而,环境与安全监测仪器又与现有其他类仪器有所不同,虽然有交叉的共性部分,更有其特殊性,很难包容在已有的分支学科中;即使在较大程度上有某种共性的这两类仪器,也有不少地方存在较大差异:仪器的专用性强,使用场合复杂,背景条件多变;仪器设计涉及多种专业,科技含量较高,要求加工制作工艺先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产业、材料工业乃至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整体科学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仪器和生产安全监控预警技术装备是预防环境污染、抑制生产事故不可须臾离开的技术保障措施,也是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领域立法、执法以及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体系。 (1)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在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装备发展方面比当时的环境保护专用检测仪器设备要先进得多。八十年代初,当安全生产领域(煤炭、石化等高危行业)已经引进数条安全仪器生产线,日、德、英、美、法等国外安全仪器厂商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时,环境监测仪器的主要产品还只限于采样器类。直至九十年代中期才将安全仪器的核心器件之一—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烟道气中的SO2以及汽车尾气中的NOx、CO;又如,光离子化检测器(PID)原本是用在危险作业场所由工人随身携带的监测有机蒸气(VOC)浓度的报警器核心器件,现在这类仪器已经成为环境监测仪器家族的重要成员—室内环境监测的必备仪器。 从行政支持的层面上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为开展环境监测和执法工作,专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环保仪器质量监测检验中心’两个局级事业单位,另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的一些研究所又有监测仪器研究室;在行业组织方面,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下设有‘环境监测仪器’专业委员会,有百余成员;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下设有‘环境监测技术委员会’,集中了国内该领域知名专家作为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相关政策的‘智囊团’;在基层监测机构能力建设方面,国家环保总局及地方财政不断拨款给4000余监测站装备实验室和建立大气、水自动监测站。特别是‘国家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警项目’,一次性投资近2亿元,用于购置各种先进的监测仪器(其中包括一批安全监测仪器),用以武装省级环境监测站(中心)。此外,国家环保总局在‘十一五’、中小企业创新基金、863、星火、火炬、973等各类计划中都列入相当多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研发项目,鼓励、动员全国的科研设计院所、大专院校、高新技术公司为之效力,致使国内从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生产厂商和国外产品代理商已达140余家,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原属于‘两栖’(安全与环境)类企业,其重点已经从安全领域战略转移至面向环境和卫生防疫。这种势头无疑会导致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装备产业发展速度放慢,最终影响对安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