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志愿服务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志愿服务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旅游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形式的社区参与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和旅游体验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扎根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发现了多个影响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动机、社会支持、制度因素、自我认同和经验传递。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旅游志愿服务行为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可以为旅游目的地的志愿服务管理和营销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志愿服务、扎根理论、影响因素 1.引言 旅游志愿服务是一种由游客自愿参与的服务行为,以改善旅游目的地体验、增加游客满意度和推动旅游目的地发展为目的。旅游志愿服务行为不仅可以提升游客对目的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增加游客对特定目的地的忠诚度和口碑推广效果。因此,研究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文献综述 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在学术界尚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发现扎根理论可作为研究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理论框架。扎根理论强调社会交往和个人经验对行为的影响,旅游志愿服务本身也是一种社会交往和经验传递的行为,因此适用于研究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 3.影响因素的分类和分析 基于扎根理论,我们将影响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因素分为个人动机、社会支持、制度因素、自我认同和经验传递五个方面进行分类和分析。 3.1个人动机 个人动机是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个人参与旅游志愿服务的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包括个体对旅游目的地的情感认同、社交需求和成就感等;外在动机包括享受旅游体验、获取奖励和提升社会地位等。个人动机的不同类型会影响个体参与旅游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3.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旅游志愿服务行为中个体所受到的来自社会环境的支持和认可。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是指他人的鼓励、认可和帮助,客观支持是指旅游目的地提供的资源、设施和管理支持。社会支持能够增强个体参与旅游志愿服务的意愿和满意度。 3.3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包括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和组织管理等对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规范和激励。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管理机制能够促进旅游志愿服务的发展和持续性。制度因素对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志愿者的培训、激励和管理方面。 3.4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于参与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认同和自我形象的认知。自我认同的建立和强化可以增强个体对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态度和行为意愿。旅游志愿服务行为可以让个体感受到社会认同和荣誉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自我认同。 3.5经验传递 经验传递是指旅游志愿服务行为中个体之间的经验传递和互动学习。旅游志愿服务经验的传递能够帮助新的志愿者更快地适应和融入旅游志愿服务行为,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效果。 4.结论 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个人动机、社会支持、制度因素、自我认同和经验传递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的旅游志愿服务行为可能对这些因素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旅游志愿服务管理和营销策略时应该因地制宜。本研究对于进一步探索旅游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旅游志愿服务管理和营销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JohnsonCA.Investigatingvolunteertourists׳motives:acomparisonofdevelopmentalandconservation‐orientatedtours[C]//annualConferenceoftheCouncilforAustralasianUniversityTourismandHospitalityEducation(CAUTHE),Sydney.QueenslandUniversityofTechnology,2016. [2]LyonsFKJ,HanleyJ,VaughanWilliamsL.Volunteeringandgovernanceinsport[C].EuropeanAssociationforSportManagementConference,Nantes,2019. [3]PetrickJF,BrownCC.Exploringtouristmotivationsforparticipatinginonlineauctionsfortravelservices[J].TourismManagement,2009,30(3):455-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