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洪涝淹没范围时序监测分析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洪涝淹没范围时序监测分析 摘要: 洪涝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洪涝灾害进行时序监测分析,尤其是淹没范围的监测分析,对于及时采取救援和防护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对洪涝淹没范围的时序监测分析,旨在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的洪涝灾害监测方法。 关键词:多源遥感数据、洪涝、淹没范围、时序监测分析 引言: 洪涝是由于降水量大于地表径流和水域排泄所能接受的水量而导致的。洪涝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准确且及时地确定洪涝淹没范围至关重要。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监测和分析工具,已经在洪涝灾害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获取到的遥感数据的种类和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可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对洪涝淹没范围进行时序监测分析。具体方法包括:数据获取与预处理、图像分类和变化检测、淹没范围提取与分析等。通过对洪涝淹没范围的时序监测分析,可以实现快速、准确地确定洪涝灾害情况,并为灾害防护和救援提供技术支持。 1.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本文采用多源的遥感数据,包括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气象雷达数据和高程数据。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以提供洪涝灾害范围的详细信息,气象雷达数据可以提供降雨情况,高程数据则可以提供水体和地表地形信息。 在数据预处理方面,需要对遥感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大气校正是为了减少大气介质对图像亮度的影响,几何校正是为了纠正图像的位置和形状,辐射校正是为了消除图像中的光照差异。通过这些预处理步骤,可以得到更准确的遥感数据。 2.图像分类和变化检测 在进行淹没范围时序监测分析前,需要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和变化检测。分类是为了将地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水体、植被和建筑等。变化检测是为了找出不同时刻的影像之间的差异,即洪涝灾害导致的淹没范围。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像元级分类和目标级分类。像元级分类是将每个像元分为不同的类别,而目标级分类是将相邻的像元组成的目标分为不同的类别。对于时序监测分析,一般采用目标级分类方法。变化检测可以根据图像差异的颜色、纹理和形状等特征来进行。 3.淹没范围提取与分析 淹没范围的提取是洪涝灾害时序监测分析的关键步骤。通过图像分类和变化检测,可以得到洪涝灾害时期和非灾害时期的水体分布情况,从而确定淹没范围。 为了准确地提取淹没范围,可以利用水体的特征,如水体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还可以结合高程数据对洪涝淹没范围进行进一步分析,比如分析淹没深度和淹没时间等。 结论: 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对洪涝淹没范围进行了时序监测分析。通过数据获取与预处理、图像分类和变化检测、淹没范围提取与分析等步骤,可以实现对洪涝灾害的快速、准确监测。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改进提取淹没范围的方法,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洪涝灾害的防护和救援提供更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Chen,X.,Tian,J.,Yan,Y.,etal.(2018).AnImprovedWaterExtractionAlgorithmbasedonHigh-resolutionOpticalImagery.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8(2),135-148. 2.Zhang,Y.,Liu,Y.,Bu,J.,etal.(2019).RiverineHydrologicalModelingbyFloodInundationMappingbasedonMulti-SourceRemoteSensingData.WaterResourcesManagement,33(15),5261-5279. 3.Li,D.,Xu,Z.,&Liu,J.(2020).AStudyonFloodMonitoringinUrbanAreasBasedonHigh-resolutionRemoteSensingData.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41(6),2339-2357. 4.Liu,D.,Liang,Z.,Liu,G.,etal.(2021).EstimatingResidentialFloodExposureinChinaUsingRemoteSensingDataandMachineLearningTechniques.JournalofFloodRiskManagement,14(1),e12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