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ORB与RANSAC融合改进的图像配准 基于ORB与RANSAC融合改进的图像配准 摘要: 图像配准是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领域中的一个关键任务,它在医学影像、遥感影像、工业视觉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ORB与RANSAC融合改进的图像配准方法,通过利用ORB特征描述子来提取图像间的特征点,然后使用RANSAC算法进行特征匹配与模型估计,以实现准确且鲁棒的图像配准。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多种场景下均能取得较好的配准效果。 1.引言 图像配准是指将多幅图像在几何和光度上进行对齐,使得它们能够直接进行比较或融合。在许多领域中,如医学影像、遥感影像和工业视觉等,图像配准都是一个关键的任务。然而,由于图像间存在不同的旋转、尺度和光度变化等因素,实现准确的图像配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ORB与RANSAC融合改进的图像配准方法,以提高配准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2.相关工作 在图像配准领域,SIFT(尺度不变特征变换)和SURF(加速稳健特征)是两种经典的特征提取算法。然而,它们计算复杂度高,使得实时应用受限。为了克服这一问题,ORB(OrientedFASTandRotatedBRIEF)算法提出,它结合了FAST角点检测和BRIEF描述子,具有计算速度快和旋转不变性的优点。 在特征匹配方面,RANSAC(RANdomSAmpleConsensus)算法是一种经典的鲁棒估计方法,它能够排除局外点的干扰,并通过采样和迭代的方式估计模型参数。然而,在进行大规模特征匹配时,RANSAC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高,导致其难以满足实时配准的要求。 3.方法 本文提出的基于ORB与RANSAC融合改进的图像配准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特征点提取、特征匹配和模型估计。 首先,利用ORB算法提取图像间的特征点。ORB算法通过检测FAST角点,并为每个角点计算二进制描述子。相比于SIFT和SURF,ORB算法计算速度更快且具有旋转不变性。通过ORB特征提取,可以得到每个特征点的位置和描述子。 然后,使用特征匹配算法进行特征点匹配。在本文中,使用基于二进制描述子的汉明距离进行特征点匹配。为了排除错误匹配和局外点的影响,采用RANSAC算法进行特征匹配。RANSAC算法通过随机采样和模型估计的迭代过程,估计出最佳的模型参数,并筛选出正确的特征点匹配。 最后,根据模型参数对图像进行变换以实现配准。本文采用仿射变换模型,通过估计的模型参数计算出变换矩阵,然后将源图像进行仿射变换与目标图像进行对齐。为了达到更好的配准效果,可以根据需要选取更复杂的变换模型。 4.实验与结果 为了验证所提出的配准方法的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选取了包含不同旋转、尺度和光度变化的图像进行配准,并与传统的SIFT+RANSAC方法进行对比。 实验结果显示,所提出的基于ORB与RANSAC融合改进的图像配准方法在多种场景下均取得了较好的配准效果。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方法在计算速度和配准精度上都有明显的优势。此外,通过调整模型估计迭代次数和匹配阈值等参数,可以进一步改善配准结果。 5.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ORB与RANSAC融合改进的图像配准方法,通过利用ORB特征描述子提取特征点,并使用RANSAC算法进行特征匹配与模型估计,以实现准确且鲁棒的图像配准。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多种场景下具有较好的配准效果。然而,目前的方法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图像变形较大的情况下效果较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改进配准算法,提高其鲁棒性和适应性,以满足更广泛的应用需求。 参考文献: [1]RubleeE,RabaudV,KonoligeK,etal.ORB:AnefficientalternativetoSIFTorSURF[C]//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vision.IEEE,2011:2564-2571. [2]FischlerMA,BollesRC.Randomsampleconsensus:aparadigmformodelfittingwithapplicationstoimageanalysisandautomatedcartography[J].CommunicationsoftheACM,1981,24(6):381-395. [3]BrownM,LoweDG.Automaticpanoramicimagestitchingusinginvariantfeatur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utervision,2007,74(1):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