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光伏发电短期功率预测中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光伏发电短期功率预测中的应用 一、引言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光伏发电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光伏发电的功率存在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因此,对光伏发电功率进行准确预测,对于系统的运营和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人工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功率预测中,因其具有非线性建模能力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简介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ANN)是一种模拟生物神经网络工作原理的数学模型。它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节点(神经元)组成,通过学习和调整权重来实现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回归分析和预测等领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鲁棒性。 三、光伏发电短期功率预测的重要性 光伏发电的短期功率预测可以帮助电力系统调度员和发电厂商规划发电计划,优化电力资源调度和运营。准确的功率预测可以降低对传统发电的依赖程度,提高光伏发电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四、人工神经网络在光伏发电功率预测中的应用 1.数据预处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数据质量要求较高,需要进行数据清洗、缺失值填充和特征选择等预处理工作,以提高模型的训练精度和泛化能力。 2.模型建立与训练:根据光伏发电的特性和相关环境因素,选择适当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常用的模型包括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NeuralNetwork,FNN)和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NeuralNetwork,RNN)等。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训练,调整权重和偏置,使模型能够从输入数据中学习到光伏发电功率的相关规律。 3.预测性能评估:将训练好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测试集,通过计算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指标(如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等),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 4.模型优化与改进:根据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常用的方法包括增加隐藏层节点、优化学习率和激活函数等。 五、人工神经网络在光伏发电短期功率预测中的案例研究 以往的研究表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光伏发电短期功率预测中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适应能力。通过收集历史的光伏发电和气象数据,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可以实现对未来光伏发电功率的准确预测。 六、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光伏发电短期功率预测中的优势与挑战 1.优势: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具有非线性建模能力强、适应性强、对噪声和不确定性具有较好的鲁棒性等优点,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光伏发电的短期功率。 2.挑战: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训练和优化过程中存在计算复杂度高、易陷入过拟合、需大量历史数据等挑战,需要进行有效的模型优化和数据处理。 七、结论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光伏发电短期功率预测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建模,优化和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对光伏发电的短期功率进行较准确的预测,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然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计算复杂度高和数据预处理等问题,未来还可以结合其他机器学习算法和优化方法,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AthanasiadisIN,CharalampousG,NesiadisA,etal.Short-termforecastingofphotovoltaicsystems’outputusingfeedforwardneuralnetworks[J].RenewableEnergy,2013,57(6):407-414. [2]YuanC,XuJ,XieM,etal.Short-termphotovoltaicpowerforecastingbasedonanimprovedBPneuralnetworkalgorithm[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telligentSystemsandControl.IEEE,2020:171-176. [3]AmjadyN,HeidariN.Short-termforecastingofwindpowergenerationinagrid-connectedwindfarm[J].RenewableEnergy,2013,50:900-906. [4]LiY,ZhangH,PanZ,etal.SolarpowerintervalforecastingbasedonanovelPSO-BPneuralnetworkmodel[J].CSEEJournalofPowerandEnergySystems,2017,3(4):503-511.